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文献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3
/ 2

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文献综述

张铭晋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现阶段我们追求的奋斗目标,国内关于基础教育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有所阐释,主要集中于对其内涵的研究,对其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以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研究。名校集团化办学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形式之一,关于名校集团化办学的研究也有很多,在本文中没有大段的展示。国外各国对基础教育问题都有研究,但是与国内的研究思路略有不同,这也是基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国情差异,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集团化

一、国内文献综述

(一)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内涵的研究

基础教育的概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学龄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作。区别于我国的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的范围会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扩充它的适用范围,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基础教育均衡的概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逐步地发展进步,其内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同的学者对基础教育均衡的内涵从不同层次角度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周谷平、孙秀玲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基础教育均衡的内涵,从宏观来说,它是指不同区域间的均衡,从微观角度来说,它是指学校之间的均衡。鲍传友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包括区域平衡、学校均衡、个体均衡三个层次。王敏丽、王如月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董梓献认为教育均衡是指将不同区域、不同地方以及不同学校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使各地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质量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二)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的研究

总体来说,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体现在哪些方面。不管是从城乡角度分析、从区域角度分析。还是校际之间分析,常常被学者提及到的几个方面分别是:教育经费问题、师资力量问题、生源均衡问题。

关于教育经费问题,不同地域、城乡之间有较大区别,处于城市中地理位置较好、生源较好的学校,往往掌握着城市最好的教育资源,有较多的教育经费投入,可以为教师提供很好的福利待遇,相比较而言,地理位置较偏,生源质量较差的地域,得不到同等的教育投入,再加上农村实施的“撤点并校”政策,很多农村学校被裁撤,再加上农村资源有限,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差距明显。经费投入也受到了教育政策的影响,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城镇教育,往往会集中于整体实力较好的城镇学校,而相对来说整体实力没那么优秀的乡村学校往往得不到较好的资源,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相对落后,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

关于师资力量问题,学校的办学条件,待遇水平,地理位置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乡村等欠发达地区很难吸引优秀教师到此任教,虽然会有相关农村支教政策,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支教结束之后,会返回城镇,这样恶心循环。在孙哲关于抚顺市的研究中提到,要解决城乡师资力量不均衡的问题,主要通过政策等强制性手段,也要在待遇上给予足够的优势,行政式的政策并不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对于地理位置不太优越的学校要给予适当的倾斜,对于此英国对于薄弱学校实施的政策值得我们借鉴。

关于生源均衡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不应该人为的选拔、择校,以确保每个学校的学生生源基础均衡,但是也不乏有少数家长为孩子的择校问题费劲心思。我国在2001年出台的“撤点并校”政策,使我国农村小学数量不断减少,而且裁撤时不能很好的考虑生源、地理位置等问题,当地政府盲目作为,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使整体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分配不均,中心学校大班额现象普遍,而原有学校因人员流动导致生源明显短缺,部分学生存在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的问题。虽然这一政策为国家节省了不少开支,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一政策对农村教育产生了恶性影响。

还有一些是学者的独特见解,在浅谈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一文中,王敏丽、王如月认为教育不均衡得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城镇化、留守儿童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涌向了城市,这就导致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进城务工的家长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农村学生数量急剧减少,农村学校生源短缺。另一方面是较偏远的农村地区青壮年进城务工,会把孩子留在家中,出现了留守儿童问题,这些学生因为常年与父母缺少沟通,失去了父母的关怀和关爱,在心理方面造成了一定的缺失,这些留守儿童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对未来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关于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研究

不同的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不同的城市在进行教育改革时要遵循本市的特点,在借鉴其他城市的独特经验时,也要推陈出新,研究创新出具有本市特色的发展思路。名校集团化办学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城市都有关于名校集团化办学的独特模式。

第一,潍坊市教育局采用三个主要途径和三大保障机制以达到高质量均衡的目的。三个主要途径和三大保障机制分别指:一、促进均衡的主要载体是创设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二、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课程改革要求;三、关注家庭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多样化的名校联盟带动机制、加强督学责任的监管机制、增强全市教师培训力度和激励教师自主创新的机制。

第二,寿光市分为三个阶段,层层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一阶段主要标志是“一大两高”建设,第二阶段主要标志全市教师工资由市财政统一标准按时足额发放,第三阶段主要标志是投资建设农村中小学、建设寿光教育信息港。

第三,杭州市名校集团化的运行模式,采取内外因相互作用的方式,内因是指以名校文化为中心的目标定位、组织设计、制度建设、教育资源和质量体系,这六大方面,外因是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和信息技术因素。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名校集团办学的发展。

王维新、吴秀圆、翟亚娟等人在共同体的视域下,提出了区域基础教育均衡的整体构架。首先是城乡教学共同体,这是基于优质资源共享的背景,以城市学校为中心,带动周边的薄弱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使互动课堂有序展开。其次是区域学校共同体,这是基于共同的组织机构背景下,对整个区域学校进行统一管理评价。再次是城乡教师共同体,这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背景,通过阶段化的教师培训,为薄弱学校的教师提供一定的专业帮助,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最后是城乡学生共同体,是基于学生的发展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城乡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的互相了解,增长见识。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一)芬兰基础教育研究

关于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Kager,Elisabeth在芬兰教育政策如何引领世界级教育体系一文中,从芬兰的教育发展历程着手,对芬兰教育悖论和教师培养上做了总结和评价。关于芬兰基础教育改革评价方面的研究,Morgan,Hani认为芬兰改革教育制度的方式,对其他国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他还认为芬兰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的入职教育与在职教育方面仍有不足。范琳钰认为国外学者并不认为改革是取得教育高水平均衡的直接原因。

(二)英国基础教育均衡研究

英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例如: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鼓励民间采用多种形式薄弱学校,折算成教育成本;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给予薄弱学校优越的教师聘任、安置权,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进行学习和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对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薄弱学校进行专项扶助,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定期展开沟通,以对学生培养提供参考;允许薄弱学校自行调整课程计划,在执行国家规定的核心课程的同时,考虑学校自身条件,允许薄弱学校对课程做一定的调整。

名校集团化办学对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一定会起到一定影响,但是如何发挥其有利作用,发扬其优势,就是值得我们不断地根据各市特色去摸索,去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孙哲.抚顺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

[2]王继新,吴秀圆,翟亚娟.共同体视域下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