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研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4
/ 2

调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研究探讨

鲜红英

四川省广元外国语学校 628017

摘要:小学时期是学生行为习惯逐渐在养成的重要阶段,学生会形成什么样的习惯,有赖于这个阶段教师与家长的指导。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同样也是行为习惯从无到有、从依赖到独立的过度时期。若教师和家长忽视学生这一阶段行为习惯的养成,则不良习惯可能会伴随其一生,难以改变。本文主要分析了针对班级的调皮学生,怎样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希望在探讨之下,促使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供参考。

关键词:调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引言

养成教育尽管属于传统命题,不过其在德育工作中所处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已经广受认可。各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研究在不断丰富,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在不断增加,为本次研究调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奠定了基础。在社会的发展之下,养成教育开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问题暴露出来,虽然很多广大教师在致力解决,不过仍然无法做到完全去除。本文针对班级学习中调皮学生群体如何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了研究,希望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不同方法,让调皮学生的行为习惯能够有所转变。

  1. 情境指导法

良好习惯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养成的,需要学生虚心听从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严于律己,在日常行为对此加以重视,方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笔者为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组织开展“盛汤”训练。活动开始之前,会首先告诉学生凡事要依顺序进行,不可破坏秩序。进行“盛汤”训练时,让学生依照相应的顺序排队,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尽快喝到热汤,要不然可能会被热汤烫伤。为保障教学目标的有序完成,我认为可以将总目标进行分解,划分为几个小目标,学习双手端汤、排队等盛汤等内容。当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此举不但可以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还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 行为强化法

强化理论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属于过程性激励理论之一。该理论中提到,若过程中的刺激对主体有利,那么被刺激主体就会经常出现某种行为。如果存在不利性,那么此行为会减弱直到消失。强化理论还提到,人的很多行为是在强化作用下才会持续发生的。

根据实践来看,正强化所发挥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负强化。所以,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传递正强化的内容。在开学的初期,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讨,制定“星级评比”的机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参照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检验学生是否达标。表现较好的学生,可以奖励一颗星作为奖励。若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未能完全根除,一经发现扣除一星作为惩戒。在每周的班会上,教师可以按照既定的奖励机制,让学生算出本周的星星总量,参与评选。为让奖励更具针对性,可以分别授予“晨读之星”、“劳动之星”与“课间文明之星”的称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1. 榜样表率法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率先提出的,班杜拉认为幼儿的行为习惯

和行为一样,都属于社会学习的产物。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如家长、教师或同学。所以,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树立学习的好榜样,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明晰某种良好行为的具体要求。例如,开展课件有序活动训练时,笔者会将若干名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各组竞赛,从学习用品的准备、去厕所靠右走、不大声喧哗、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和上课铃响安静做好等方面树立榜样。榜样人物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选准榜样人物,让榜样人物发挥自己的正能量。

四、家校合作法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发挥作用,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国学者对家校合作的实施方法的研究已经非常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由于各种现实的原因导致二者不能够很好地结合,有些家长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甚至出现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出现,学校教育被社会和家庭赋予了更多更重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需要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职责进行明确,学校和家长之间就教育问题多沟通和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为了能够同家长及时的沟通学生的在校表现,同家长交流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起努力,笔者在学生开学时为每个孩子建立了记录学生行为的记事本,并利用班级邮箱、QQ等网络方式,让家长能够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表现,同时同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二者形成合力,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保驾护航。

结束语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一起关注,一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外部环境,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