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FMEA)在麻醉复苏室 (PACU)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4
/ 2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FMEA)在麻醉复苏室 (PACU)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陈彦 通讯作者:沈丹

湘潭市中心医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目的 探究在麻醉复苏室(PACU)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84例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用数字标注法分成两组,在PACU安全管理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试验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 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入室时、恢复室观察时、离室时麻醉恢复期风险危险值(RP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麻醉复苏室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能前瞻性评估风险,做好预防护理,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麻醉复苏室;PACU;护理安全管理

手术全麻患者术后需要到麻醉复苏室(PACU),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治疗,以便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但是在此过程,患者常常因为手术创伤、麻醉药副作用等,造成生理病理紊乱,引发无意识拔管、呼吸功能障碍等不良事件,危及生命。因此加强PACU护理安全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我院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应用到管理中并展开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84例患者,采用数字标注法分组,两组各42例。试验组男女占比23:19,年龄19-65岁,中间值(40.38±2.56)岁,其中8例骨外科、9例神经外科、14例普外科、11例泌尿外科。对照组男女占比21:21,年龄20-68岁,中间值(40.79±2.36)岁,其中7例骨外科、10例神经外科、15例普外科、10例泌尿外科。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PACU护理管理中应用常规方法,即展开风险因素评估,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增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风险意识,持续性质量改进等。而试验组患者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如下:

1.2.1 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麻醉复苏室、护理部、手术室、麻醉科精英;小组成员接受FMEA相关知识学习,熟练掌握应用方法;进行职责划分,每位成员有着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小组定期展开总结会议,对一段时间内相关并发症展开因素分析,制定预防措施。

1.2.2 流程确定:患者在麻醉复苏室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入室时、恢复室观察、离室时,每个阶段的生命体征变化均采用流程图形式记录,并分析整个流程过程记录、处理、观察、评估等信息[1]

1.2.3 风险因素评估:将流程中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做好记录,分析每个阶段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原因、结果;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设置麻醉恢复期风险危险值(RPN),RPN=严重性×失效模式频率×失效检测难度,分值范围1-1000分,RPN越高表示安全隐患大[2]

1.2.4 制定改进措施:对失效模式分析得知,相关并发症的产生与患者耐受性、意识水平,以及护理人员责任感、专业技能等有着直接关系,所以要围绕这些因素制定改进措施。①患者方面:麻醉药物合理应用,降低患者的不耐受程度;妥善放置和固定导管,提高患者舒适性,避免因为焦躁而无意识拔管。②护理人员方面:定期进行学习、培训、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体现在绩效中;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增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增加巡视频次,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导管固定情况,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呼吸功能障碍、心搏骤停、非计划性拔管、苏醒延迟。②分别计算两组患者入室时、恢复室观察时、离室时麻醉恢复期RPN值。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1.0软件整理所有数据,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率(%)和(5ef2c6cee1fa3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描述,用x²和t检验,P<0.05时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PACU不良事件发生率

试验组PACU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6%,比对照组的19.05%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n,%)

分组

例数

呼吸功能障碍

心搏骤停

非计划性拔管

苏醒延迟

总发生率

试验组

42

0

0

1

1

2(4.76)

对照组

42

1

1

3

3

8(19.05)

4.087

P

0.043

2.2 比较两组患者入室不同时间RPN值

入室时、恢复室观察时、离室时试验组患者的RPN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比较两组患者入室不同时间RPN值(5ef2c6cee1fa3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分组

例数

入室时

恢复室观察时

离室时

试验组

42

135.44±24.71

151.32±21.46

56.39±10.74

对照组

42

348.62±63.85

407.53±71.94

208.62±43.17

t

20.179

22.118

22.177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手术全麻患者术后因为机体保护性反射还没有彻底恢复,存在很高的护理风险,容易诱发气道、心血管、麻醉等方面的并发症,所以在麻醉复苏室实施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重点工作。FMEA属于前瞻性、系统性的管理模式,是在团队基础上展开的分析方法,主要任务是失效预防,提早识别PACU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风险,并在不良事件未发生之前制定相应干预措施,从根源阻断风险事件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3]。在此次研究中,在PACU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FMEA模式的试验组,比应用常规模式的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分别为4.76%和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试验组比对照组入室时、恢复室观察时、离室时RPN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提示,FMEA模式有助于降低麻醉恢复期风险,减少不良事件,让患者安全的度过此阶段。

综上所述,在麻醉复苏室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能前瞻性评估风险,做好预防护理,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卢林芳, 姜雄春.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麻醉复苏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18, 016(035):4436-4438.

[2] 唐媛, 丁丽蓉, 唐玲.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麻醉复苏室(PACU)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智慧健康, 2019, 000(008):P.60-61.

[3] 郭履平, 张友良, 曾玉珍,等.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全麻患者麻醉复苏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9, 047(00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