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以及实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9
/ 2

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以及实践分析

简艳丽

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00

摘要:新时期下,我国的特色小镇出现建设热潮,不断迭代,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特色小镇开辟出新的发展模式,也立即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关注,并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特色小镇的建设该如何面向未来,凸显出自身的文化、产业、生态、机制优势等,避免沦为房地产开发工具,成为目前探究的重要内容。理论是研究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为实践带来正确的方向,实践又将与理论相互印证、相互提升,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特色小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出现,并被各级政府所倡导,各地纷纷实践落实,并逐步趋于规范化,成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连接点,展现了这一发展模式的生命力。特色小镇需要差异化发展,应注意根植于地方人文,将传统的产业与创新相结合,跟上新时代经济发展趋势,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使小镇得以发展。实践中,小镇的特色建设暴露出一些问题,使之前行步伐受阻,有着一定的盲目性而无法体现自身的特点。为此,需要深入研究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及其中内涵,制定出较为有效的实践策略,吸引项目、企业、资本、人才以及其他资源的聚集,构建有生命力、链接城乡的平台,实现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并探索出新时代下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一、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

特色小镇是在实践中产生,但亦有其理论依据,包括产业集群理论、田园城市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迈克尔·波特创立的。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支持鼓励特色小镇发展的过程中,也提出特色小镇要发展产业集群,实现特色小镇产业的“特而强”,可以说产业集群是特色小镇生长的核心。

田园城市理论是由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后来发展为世界性的运动。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专业委员会受托掌管。特色小镇在实践中也同样呈现出现代田园城市的特征,成为兼具城与乡优点的区域。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小镇特色,搭建产业平台

每个小镇都有着自身的特点,自然也有属于其独有的核心产业,那么在实际建设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来明确不同小镇的特色,继而准确地找到核心的产业支柱,使建设更有方向性。围绕支柱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构建产业平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成为特色小镇生命力的源泉。部分特色小镇凭借长远的眼光,以提升小镇含金量为方向,开发并创新出多种即新颖又能够满足消费需求的项目和功能,在特色中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小镇的特色产业还应注重以人为本,凭借自身的优势和浓厚的文化气息等元素来获得镇外企业的关注,扩宽吸纳资金的渠道,做到长远的规划。为了让小镇能够更好地发展,对于人才的引入环节也就加强,使小镇整体的竞争实力得到提升,在新时期下快速的前行。

(二)塑造环境品质,构建城乡链接

特色小镇需要汲取田园城市理论养分,空间上构建“山水田城”,内涵上探索“产城人文”,建设根植于城乡生活,塑造富有人文气息,可以以3A级景区环境为标准,承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文化,同时兼具城市美好生活创新色彩的,城乡居民诗意栖居的理想家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护城镇特色景观资源,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生态网络。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融、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发挥美丽环境、美好生活凝聚人才、吸引人才的作用,成为农民就地城镇化,小城镇优化发展的高品质生活、生产、生态空间。

(三)重视品牌效应,实现全面发展

特色小镇的建设中部分地区已开始出现跟风的情况,较为盲目,甚至形成一种常态化,使当地的特色无法凸显,对后期的建设形成阻碍。实际工作中,应在模仿中与自身的情况结合,重新在建设中进行定位,选用当地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产业、生态资源等,通过全面性规划,对其加以宣传,创新出自身独有的品牌,使小镇对外所展现的形象得到提升,同时让自身的内涵得到升华,以特色小镇的形式得到发展和延续。小镇的品牌建设环节应融入整体的规划方案中,考虑其所存在价值,与文化的内涵结合,打造出特色小镇中不同的品牌,使严重跟风的现象得到缓解,也真正使地区的特色和文化底蕴成为品牌的灵魂,保证因地制宜的建设出特色小镇,继而从经济和生产等方面做到全面地发展。

(四)营造创业环境,夯实发展基础

小镇的建设中应营造出创业的环境,引入多种不同且与实际相符的项目,将小镇打造成创业的新基地,凸显出可行性,以夯实发展的基础,继而降低相应的投资风险。若是遇到有着较大潜力的新项目,小镇应获取多方的支持,根据相应的政策来为创业给予足够的便利。项目的不同下,小镇需选择好相应的产业,以起到长远的支撑效用,使更多的企业看到发展的前景而加大资金的投入,呈现多元化创业,也为项目的壮大来动力。与此同时,小镇传统的产业项目应随之进行调整,在凸显支柱效用的前提下,使各种新型的项目得以健康地发展。

(五)注重转型升级,满足消费需求

目前,部分特色小镇的建设朝着新模式前行,更注重大众形式的创业,以获取更多地创新思维,为建设带来新的动力和方向。首先,实际建设中,引入多种新的创业项目,例如,以传统的手工艺品为产业链继而打造出有品牌的特色小镇,同时注意找出以往导致消费不足的诸多因素,探究到其根源,准确地判断出新时期下的发展方向,以挖掘出新的增长点和消费需求,以尽快完成转型。其次,建设中,还应注重对精品的打造,细分产业,打破常规而找到新的消费点,对工作进行协调,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通过先进技术使多方的资源得到集中,凸显小镇的特色而使以往的均衡发展得到改善。再次,产业升级前需做好多方调查,使建设的方案更加科学,符合区域的特点,有着可行性。最后,考核模式的改进,对已申请的小镇而言,自其参选开始便组织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考核,保证建设的可行性,也能够避免资源的浪费。

结束语: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较优模式,可以说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围绕该思路进行相应的建设,发展出更加系统的体制机制、模式体系,以保证凸显各小镇的优势。特色小镇在建设的过程中会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涵盖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有着一定的广泛性,同时也具备极强的综合效用,需要更深层的理论研究,以实践促理论,以理论促实践,走内涵型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特色小镇建设实践研究[J].姬春艳.城市住宅.2019(12)

[2]基于“特”的视角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J].钟文慧.建设科技.2018(02)

[3]特色小镇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J].乔润令.中国房地产.2018(05)

[4]特色小镇商业模式研究[J].姚春姬.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3)

[5]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简艳丽(1982-10),女,汉族,籍贯:河北省邢台市,当前职务:城乡规划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