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M-IV 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1
/ 2

SRM-IV 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

徐平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人民医院眩晕中心 , 江苏宿迁 2236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对性护理在SRM-IV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4例接受SRM-IV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常规组辅以常规护理,研究组辅以针对性护理,每个小组分别37例。结果:研究组总体疗效更高,与常规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加强针对性护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大范围普及。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用效果

临床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比较多见,属于前庭周围性疾病,自限性特点突出,该病的发生是因为头位震动时或者是改变时,耳石突然脱落,进而使得前庭功能紊乱所致[1]。现阶段,利用SRM-IV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对患者进行耳石复位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眩晕感。随着临床实践深入,发现高效合理的护理配合可进一步巩固其临床疗效[2]。故而本研究尝试了针对性护理配合,以供临床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74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均接收于2019年11月--2020年04月。入组标准:行SRM-IV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诊疗;诊断标准符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听力与前庭会议(2006年);自愿参与且签署同意书。排除颅脑外伤、心脑血管严重障碍、视听障碍、头面部手术者。根据双盲随机对照原则,予以分组探讨,其中一组名为常规组,另一组名为研究组。每个小组分别37例。研究组包括13例男性和24例女性,年龄18-75岁,均龄(47.8±11.6)岁;病程1-10个月,平均(5.1±0.8)个月。常规组包括14例男性和23例女性,年龄19-77岁,均龄(47.9±11.5)岁;病程2-11个月,平均(5.2±0.9)个月。各组基础资料经临床统计学检验,结果P值>0.05。

1.2方法

给予常规组37例患者常规护理,包括必要的病情观察、遵医嘱进行各项治疗性操作等等,而研究组37例则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开展针对性护理:(1)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及时鼓励、安慰患者,将疾病知识、治疗方法、预后效果详细告知于患者,以此来消除患者担忧、顾虑,必要时,邀请治愈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增强患者治愈信念,赢得患者配合、理解。(2)饮食干预。根据患者饮食喜好,为患者提供易消化、低脂、低盐、清淡的食物,多餐、少食,多摄入绿色果蔬,禁止油腻、辛辣食物;若患者呕吐恶心严重,则停止进食;若是频频呕吐,可鼓励患者摄入少量流食,待到呕吐反应减轻,再慢慢恢复普食。(3)复位护理。①复位前。禁止饮食6h,避免患者治疗期间呕吐;备好用物,启动眼震电图仪,确保设备性能完整;掌握患者眩晕频率、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主动询问患者既往病史,排除治疗禁忌症;留意患者神情面色变化、眼震、体征;指导患者保持正确体位,戴好眼罩,固定程度以患者舒适为主;说明检查作用,赢得患者配合,嘱咐患者不得闭眼,以便于医师观察、评价患者半规管损伤程度;鼓励患者主诉,以便于临床针对性治疗、护理。②复位中。备好吸引器、纸巾、氧气袋、急救药品、垃圾袋。复位期间,护理人员时刻陪伴在患者身侧,主动询问患者感受,提供鼓励、支持;保护患者安全;及时清理患者呕吐物,以免患者误吸。③复位后。半卧或健侧侧卧,复位2d内禁止患侧卧位,不得低头、仰头,禁止转动颈部。将软枕置于患者腰部、颈部、膝部,确保患者身心舒适;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鼓励患者早期康复锻炼;注意观察高龄患者体征,积极预防意外。

1.3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评价:无眩晕感,或位置性眼震症状彻底消失,视为显效;眩晕感减轻,或位置性眼震症状减轻,视为有效;未达有效、显效标准者,一律视为无效。总体疗效(%)=显效(%)+有效(%)。

1.4数据统计处理

汇总并分析观察主体的研究数据,并利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用例数或构成比(%)表达计数资料或等级资料并用卡方检验。当P值<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总体疗效高达94.59%;常规组总体疗效高达70.27%;组与组之间结果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常规组总体疗效对比

小组

病例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体疗效

研究组

37

19(51.35%)

16(43.24%)

2(5.41%)

35(94.59%)

常规组

37

12(32.43%)

14(37.84%)

11(29.73%)

26(70.27%)

X2

-

16.460

p

-

<0.05

3.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治疗通常以手法复位为主,虽然疗效尚可,但是局限性比较明显,一方面是因为手法复位操作难以规范化,一般需要年资较高的医师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彻底掌握;另一方面,手法复位操作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比如翻转头颈身之时难以协调、颈部容易因为扭转而受到不良刺激[3]。与SRM-IV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相结合的耳石复位方法,能够有效规避上述不足,效果可靠,具有较强的重复性,还可以避免对颈部的不良影响[4]。与此同时,在复位过程中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与患者保持紧密的交流,赢得患者支持、配合,能够有效降低各类风险,保证患者治疗安全,促使患者加快康复[5]。本研究对照分析,结果研究组总体疗效94.59%高于常规组70.27%(p<0.05)。初步证实了针对性护理干预配合是十分有效、可靠的,值得在临床中大范围普及。

【参考文献】

[1]徐辉.系统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康复效果及复发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1):278-279.

[2]澹台方芳.整体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22):4186-4187.

[3]李晓莉.综合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21):3571-3573.

[4]黄丽艳,谢华.手法复位结合前庭护理干预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2):151-152.

[5]黄凤英,宁炳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护理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05):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