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预警评分对降低 ICU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1
/ 2

早期预警评分对降低 ICU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研究

施远菡

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人民医院, 242200

【摘要】目的:对早期预警评分在ICU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方法:将我院ICU于2018年8月-2019年7月收治的122例患者作为研究数据的主要来源,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将早期预警评分作为主要干预方案,对其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干预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41%vs95.0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67.21%vs8.20%,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提升,数据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预警评分可在ICU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临床价值,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值得开展。

关键词:早期预警评分;ICU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大部分ICU患者的病情相对严重且病情凶险,严重干扰患者生存质量[1]。作为特殊群体,为推动生存质量的综合提升,护理模式应更加精准,护理人员应具备应急能力及护理技能,进而避免因突发状况造成的护理差错。由此可见,推动护理模式的转变可在很大程度上强化护理质量[2]。有学者经由研究指出早期预警评分的干预可对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全面评估,进而确定个性化护理措施,以便获取良好的护理疗效。本文特将早期预警评分应用于ICU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探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8月-2019年7月收治的122例ICU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下表1所示,可以看出其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的资料无明显差异,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纳入对比研究。

表1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n=122)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岁)

疾病类型

男性

女性

最低年龄

最高年龄

平均

年龄

心肌梗死

脑创伤

急性中毒

慢性阻塞I生肺疾病

其他

对照组

61

41

20

26

61

31.58±4.71

20

16

7

12

6

观察组

61

45

16

27

60

31.63±4.89

21

15

9

11

5

1.2方法

1.2.1对照组:该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具体有:(1)密切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意识状态、瞳孔以及肢体的活动情况;(2)使用心电图对患者进行24h严密监测,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并对其血压、脉搏等进行全面掌握;(3)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救治工作。

1.2.2观察组:采用早期预警评分进行护理干预:(1)评价内容包括意识状态、呼吸频率、血压以及体温,其中体温设定分值为0-2分,其余指标单项分值为0-3分,满分共计14分,且评分越高则证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较高。(2)依据分值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0-3分给予2级护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价,1h/次,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4-7分则视为危险系数较高,给予1级护理(病情评价间隔时间为30min,并利用心电图等展开急救护理,与此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并将患者生命体征等的变化情况及时告知医生);若分值超过8分,则表示危险系数极高,应开展特级护理,病情监测间隔时间为5-10min,谨遵医嘱展开应急措施,并准备好相应的急救物品及设备,协助急救工作完成,并做好抢救记录。

1.3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记录。其中,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完成,满分设定为100分,分为满意(≥90分)、基本满意(70-89分)以及不满意(≤69分)三项。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有采集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 22.00进行处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以百分比( % ) 表示,采用 χ2检验,若P<0.05即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20%)显著均低于对照组(67.21%),组别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

表 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n,%)

组别

例数

压疮

肺部感染

呼吸衰竭

休克

意识改变

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

61

11

8

9

6

7

67.21%(41/61)

研究组

61

1

0

1

2

1

8.20%(5/61)

χ2

9.713

P值

<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达95.08%,对照组仅为75.41%,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提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n,%)

组别

例数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

61

19

27

15

75.41%(46/61)

研究组

61

45

12

3

95.08%(58/61)

χ2

8.279

P值

<0.05

3讨论

ICU患者多处于病情危险期,具有相对较高的死亡率[3]。为推动患者健康质量的提升,强化生命体征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早期预警评分涵盖多项内容,通过对意识状态、呼吸频率、血压以及体温等的综合判定对患者病情程度进行评估,进而采取分级护理措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为护理疗效的提升奠定基础[4]。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20%)显著均低于对照组(67.21%),组别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早期预警评分可在ICU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产生良好的运行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与此同时,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08%(观察组) vs 75.41%(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有效提升,数据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验证了早期预警评分在护理质量中产生的临床疗效,值得进行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叶华英.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PICU小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23):3034-3036.

[2]李秋梅,纵习.急诊科医护人员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优先级别差异性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9,41(9):843-845.

[3]王艳,吴静,李桂芳, 等.ICU护士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认知和行为现况调查及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5):3180-3184.

[4]虞雅明.早期预警评分结合程序化沟通在肝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9,31(8):110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