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解读文本,打开语用之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3
/ 2

个性解读文本,打开语用之门

叶中乐

浙江省乐清市城南第一小学 325600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传统教学教师都依教材为本,教学时直接授之以“鱼”,扼杀了文本潜在的奥妙。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形式,教师应该探索,发现课文语言表达的独有特点,引领学生发现,授之以“渔”,开启语用之门,调动学生的语言储备,独具匠心地进行课文独有的语言实践,进行创造性表达。

关键词:个性解读 文本 语用

现阶段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一味的参考已有的资料,照着教参,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总是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上,最终导致学生一课学完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语言水平也进展不快。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写作水平都是千篇一律,特色亮点极其甚微。其实在语文教学时,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读文本也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阅读教学前,教师应该事先参透文本潜在的最大亮点,学会“舍弃”,“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课上,引领学生发挥自我感悟的潜能,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授之以“渔”。那如何练就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能力,提升语用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事先做好探索、发现,课上引领学生通过字、词、句,标点以及篇章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一系列因素来挖掘文本隐含的真知;当学生体会到言语形式的情韵和魅力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运用,内化吸收,学生自身的语用能力自然会提升。

一、标点出奇,情感必现

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无论是用煎、炒、烹、蒸、炸哪种方式做成,它总是离不开不起眼的“调料”。一篇美文既是如此,标点用得到位,也能表达作者的内在情感。此时老师这位“厨师”就要先品尝出其中的“滋味”是否恰到好处,方能上桌让“客人”享用,食客自然会细心品尝这妙不可言的味道。

如教学老舍的《猫》:“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本处的“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是描写猫的美妙叫声,按常理这几个词语应该是并列关系,为何老舍不采用顿号,而是运用逗号这个常人认为是错误的标点?此处用上逗号其实比顿号更加的神奇,在朗读顿号时声音短促;而运用逗号,朗读时明显延长了猫的叫声,让人感受到老舍因喜爱小猫,才会陶醉于猫的叫声,享受于猫的叫声。此处我做了仿写自己喜爱的动物叫声的句子,用上奇特的标点,效果不错。

只要教师经常用智慧的眼睛发现潜在文章中的奇特标点,学生交流顿悟后,在平时写作时自然会潜移默化的运用这些“调料”。

二、词句研读,内蕴浮现

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为生所用。

1.字词斟酌,紧扣背景

教师在授课阅读文学作品,不能不考虑时代的语言表征和作者的价值观创作特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正视作品当时的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与时俱进地深入认识作品的语言形式美。

如孟郊《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为何母亲要密密缝?那么教师在发觉此处的特点时就要提早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年代和当时的语言特征了:原来春秋战国时,若谁家的孩子要出远门,母亲们都要为自己的孩子缝补衣服,在缝补时,针脚必须严密,这象征着孩子吉利归来;若宽松缝补,说明母亲在诅咒自己的孩子,并不希望他平安归来。这就是为何用上“密密缝”的原因!教完此诗后,我让生结合当下母爱的例子,试着写一首诗,成效较好。

2.美句欣赏,关注修辞

老舍先生曾说过:“运用文字,首先是准确,然后才是出奇。文字的修辞、比喻、联想,假如并不出奇,用了反而感到庸俗。”准确出奇的修辞,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语言运用由此激发。

回顾学生写比喻句的通病:十五的月亮像玉盘,像月饼......全国上下,千篇一律的用法,孩子没有自己的语言,折射出我们教学的失败。思索后,在教学《猫》:“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里的修辞十分准确,“准确”在于脚印的样子.一般人眼里,当自己把大作辛苦完成后,若被猫践踏了,无不火冒三丈,相信这是几朵“小霉花”,而老舍却“奇”于常人的感受,妙笔生“梅花”,准确出奇的表达了作者喜爱小猫之情。实在惊叹其绝!接着教师再进行比喻句的“准确出奇”的练习,孩子打开想象的翅膀,不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可惊可叹!

3.句式探索,拓展运用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学习生字词语的同时,学生就逐步学习运用常用的句式。到了小学中段,虽然句子的构成不会被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但是有些句式对文章内容的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

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眼睛扑捉文章的字词句的亮点,结合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抓住语言的特性,“准确出奇”地找出别与常人思维的修辞、信息丰富的句式,都能让学生有所习得,语言运用有所升华。

三、谋篇布局,言语突现

阅读教学时进行有条例的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忽略的地方。在细读文本时,有时教师只抓住一句话,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会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的语言特点,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宏观上更具高度的认识,再涉入语用教学,相得益彰。

1.“群文”阅读,寻求异同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同一单元的几篇文本比较、对照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从而达到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语文课本的教程在安排每个单元的组合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同一单元的文章,它们的内容有很多相同或相近处。只要通过仔细比较,一般都能发现文本形式的个性。

2.表达技巧,理清脉络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很多教师教学时都逃脱不了传统的狭隘观点,因为传统提供了各种参考的立足点,一味的在内容上打转转,很少人问津其中隐藏的言语表达秘密。其实有时可以借助表达技巧,换位思考,重整脉络。挖掘文章的精辟,这样既领悟了表达的秘密,又打开了学生探索语言的思路,形成较为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

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及时发现谋篇布局的奥秘,运用比较阅读、关注表达技巧,亦可形成感知整体的效果,以此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多元解读文本的能力是当下教师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素养。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用智慧的眼睛发现文本隐含的真正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由此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言语天性,进行个性创作,从而成功炼就“语用”之丹药。

参考文献:

【1】徐丽.关注言语智慧 发挥“例子”功能[J]. 小学语文教师

【2】长德银.比较异同,探寻“意”外之“言”[J]. 小学语文教师

【3】方德佺.从父亲到母亲----《落花生》文本解读新视角[J]. 小学语文教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