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原来这么有趣:用巧妙记忆法学化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0
/ 2

化学原来这么有趣:用巧妙记忆法学化学

燕化平 包微微( 指导老师)

安吉高级中学

摘要:随着新高考改革的进行,有越来越多同学不考虑选化学,因为化学这门学科不是单纯的理科,好像也有很多知识点要记忆,然而我在学习过程中,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了很多巧妙记忆法来学习化学,原来化学也可以很有趣不枯燥。

关键词:化学;学习;巧妙记忆法

1 问题的提出

化学与生活其实是息息相关的,生活离不开化学,我们的吃穿住行无不和化学有关。因此学好化学,可以让我们对生活有更多更深的认识和感知。然而,现在化学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繁琐、困难的,虽然是理科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也有很多方程式、知识点要背,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我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了很多巧妙学习化学的方法,抛砖引玉,给各位同学和老师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

2 学习实践

2.1 以史为石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大家对科学家的认知很少。然而化学史可以是营造化学学科人文氛围的有力抓手。老师也经常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学家故事,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所以我们自己也可以多看看科学家的故事,可感悟到科学家对化学世界的探索与坚持,以及化学的发展史实和深厚内涵,同时也不用对科学家和理论进行死记硬背。

例:老师在上氯气的时候提到了两位科学家的名字,我们总是记不清楚,于是我去读了舍勒的故事,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氧、钼、钨、锰、氯等。由于经济困难,上完小学他就去一个药店当学徒。没有他人指点,舍勒一直靠自己探索、制造与发现。他沉迷的热情与专注得到了贵人的赏识,给他赞助了专门的实验室。后来舍勒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大学请他当教授他却都回绝了。他想要一心一意研究并发现新物质。然而他有一个爱好:对自己新发现的物质总有想品尝一下的冲动。他尝过氯气、氢氰酸等毒性很强的物质,最终身体严重受损。他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我再也没有忘记,但是也不用死记硬背。

2.2 贯通综合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拘泥于化学,并不生硬地与其他学科割裂,各个学科之间应是融合共能、相辅相成,这样方能是学问与修为浑然一体。学习是一个不断地联系及构建整体性、系统性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如果缺乏关联,每一次的学习行为无法承上启下,无法铺垫延展,那么这样的学习无法培养强有力的思维力,无法养成迁移能力[1]

例:在上《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时候,可以以生活中实例来学习,来感知。如:“捅破了一层窗户纸”——纸,容易被破坏;“坚硬如磐石”——石头,坚硬,“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金刚石,更坚硬。这种类比学习方法,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微粒间相互作用形成方式的全面构建。

2.5 热词加持

我们学生是很关注社会新闻和娱乐热词的,我们可以从各种社会热词中寻找能作为教学辅助的词语,让这些看似和学习无关的事,变成一种良好的加持。

在《翻转课堂与深度学习》一书中,作者乔纳森•伯格曼提出:我认为,在任何学习经历中具有主动性的关键就一个词:人际关系。我们人类在有意义的积极人际关系的环境中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我们都与其他人有着固有的关系[2]。再和同学交流过程中,一些热词作为辅助,不仅可以增加彼此共性,更可以让交流更加通畅。

例1:原电池里的电极反应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升级运用,很多同学总是理不清楚负极、正极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在书写的时候容易混淆。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我发现将“正”字和“还”字读出来联系在一起可以很好的记住。这里利用了联想记忆法,“正”和“还”,可以联想为“甄嬛”。

例2:近年来,“本宝宝”一词变得非常热,在化学上确实存在着一个“苯宝宝”。在授课《煤的综合利用 苯》的时候,我自制了一套“苯宝宝”语言,当讲到苯的卤化反应的时候,除了苯可以生成溴苯,苯也可以生成氯苯,这时我说原来是一句“苯宝宝多氯了”,大家都笑了,老师也夸我的方法巧妙。

2.6 万物皆可化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只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点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种构建不可能由他人代替[3]。老师的引导很重要。但我们学生自己主动地寻找日常接收的信息中与化学可相关联的片段更重要。上面我描述的无论从人文历史,还是社会生活、综合学科、新闻热词等角度出发,其实都在培养自己养成主动捕获、终身学习的素养。

3 学习成果

在我有意识地从多角度切入寻找素材,作为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辅助素材后,我的尝试有了小小的收获。我在化学课堂上除了笑容更多,神情也更加专注,我总是努力去找到巧妙学习化学的方法,久而久之有了一种良心循环,我对化学更加有兴趣,而且周围同学也被我带动了起来,当然,化学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让化学走出课堂,走入生活。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继续探索,请老师指导。

参考文献:

[1] 林高明.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93

[2] 乔纳森伯格曼:翻转课堂与深度学习 [M].杨洋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49

[3] 陈永平.走向化学高效课堂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