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0
/ 2

法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初探

张美玲

黑龙江财经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的重心所在,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关键是要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法学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法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结合法学教育自身的学科特点,突出特色课程教学,善于利用案例分析法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同时,法律作为一种工具,对高校各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所以,法学专业教育可以通过外部融合的方式来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法学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发展口号。在人人都讲创新、各行各业都讲创新的时代环境下,肩负培养创新人才、传播创新思想和方法任务的高校,如何将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为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活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双创”教育教学改革的利好政策,“双创”教育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各大院校均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来统筹管理全校的“双创”教育。但是要想把“双创”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与学校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同时,还要实现高校内部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

1、法学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基本方略之一。完善以宪法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科学立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当前依法治国的重心所在。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中国法治事业的接班人,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提高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法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中国未来科学立法和法治文明的实现,也关系到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要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也要结合中国国情,立足中国实际进行制度创新。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民法典有了许多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文明,仅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还不行,还必须有科学的司法体制设计。近年来,中国各地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取得创新性的进展和成绩。比如在最高人民法院相关政策推行下的家事审判制度改革,针对家事案件的特点,很多地方法院探索出了非常有人性化和亲和力的家事审判制度,大大提高了家事审判的效率,提高了法律的实施效果,既解决了矛盾也广泛地维护了家庭的和谐稳定,是我国司法实践领域典型的制度创新。这一审判制度的改革彰显了创新思维在司法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因此,法学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有效促进未来中国立法制度和司法制度的完善。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高校的“双创”教育有了明显进展。一个直接的体现是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实效并不明显,突出体现在:“双创”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课程内容具有随意性,上课时间太短,考核方式太随意,缺少专门的“双创”师资等等。所以,表面上看,“双创”教育是普及了,但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要想把“双创”教育落到实处,关键是把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法学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融合,二是外部融合。内部融合是指法学专业教育本身要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外部融合是指法学专业可以与其他专业的“双创”教育相结合,发挥法律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和服务作用。“双创”教育理念应当贯穿于高校所有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法学专业教育也不例外。法律作为一种调节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性工具,其价值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人们的创新创业行为自然也在法律的调整范围之内。

2、法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融合

在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里,与创新创业关系度最为密切的一门法律制度是知识产权法。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认为:在激励创新的科技制度中,最根本的是知识产权制度,这源于知识产权制度蕴含的三大机制:新型产权安排机制、创新激励机制、有效的市场机制。知识产权法是激励创新和保护创新成果的法律制度,它与创新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作为知识产权权利对象的知识产品(作品、发明创造、商标等)必须具备创造性,创新是智力成果的必要特征。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法的立法目的在于通过保护创造者的创新成果来激励人们创新,从而促进人类科技文化的发展进步。通过学习知识产权制度,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这在《专利法》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具体来说,如何来认定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以发明创造为例,根据我国《专利法》,发明创造被授予专利权,必须具备创造性、实用性、新颖性,而对于创造性、新颖性的认定标准,则体现了技术创新的含义和方法。因此,学习《专利法》能培养学生掌握技术创新的方法与技巧。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对这些与创新紧密相关的法学类课程,应当从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师资培训等方面予以重视,学校应当加强对知识产权法任课教师的培训,使他们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尽可能地传授更多如专利检索、专利布局、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创新创业知识。

3、法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融合

法律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思维。创新创业活动不仅要有国家现有政策支撑,更要符合现有法律制度规定,一切创新创业活动都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让在校大学生认真学习与创业相关的法律制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其创新创业的效率,使其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还可以规避创业可能产生的风险与责任。所以,让在校大学生了解学习与“双创”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必要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与“双创”关系密切的法律制度主要有《劳动法》《公司法》《合同法》及知识产权法。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规范,作为创业者,企业的管理层必须要熟悉该制度,以规避可能产生的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中的法律风险。公司是企业创业的组织形式,选择哪一种组织形式更有利于企业发展,创业项目是否合法,创业者之间如何进行股权分配,如何规避创业中的财务风险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公司法》的帮助。公司成立后与他人开展的交易行为和经营行为从法律性质上看大多是一种合同行为,受《合同法》的规范和约束,所以《合同法》是所有创业者必须熟谙的一个基本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它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根基和关键性竞争资源。企业不仅要保护好自身的知识产权,而且还要避免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因此,创业者学好知识产权法至关重要。当然,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法律制度并不仅仅限于以上四种制度。发挥法律制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的保驾护航作用需要法学专业教育走出法学院,与高校其他专业进行对接融合

4、结语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人可以创业34的时代。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思维无处不在、创新理念大放光彩。能创新,才能创业。创新需要方法,创业需要制度保障,不管是方法的指引还是制度的保障,法律都将大有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法学教育的目标之一,高校“双创”教育需要法学教育的指导,法学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EB/OL](.2017-05-0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03/c_1120913310.htm.

[2]创业者须知:你可能遇到的8类法律风险[EB/OL](.2015-04-30).http://www.qncye.com/qibu/zhishi/043013951.html.

[3]马一德.以创新为动力谋求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J].人民论坛,2015(17).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课题名称:基于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GJC1318073)

作者简介:张美玲-(1989.04)女 回族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人 硕士 讲师 研究方向:经济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