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语文备考客观题的突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1
/ 2

浅谈高考语文备考客观题的突破

何花

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 833000

摘要:高考备考进入二轮复习后,面对客观题,学生常常难有较大突破,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复习中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夯实基础,做到专题清;审清题意,找到切入点;抓住规律,及时总结反思;多读精练,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高考语文 复习备考 客观题 突破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高考题加大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等关键能力考查的力度,语文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答题卡的直接呈现就是客观题、主观题和写作,客观题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也显而易见。。

每当高考备考复习进入二轮阶段,高三师生都头疼于学生客观题分数的提高,毕竟客观题与写作一样,直接关系到语文试卷整体得分的高低,尤其是学生连续多次考试客观得分不理想时,就会使他们通过一轮复习刚刚树立起来的自信遭受打击,面对之后铺天盖地的试卷也多数是被动做题,不会主动去总结方法规律。

要切实提高客观题的解题能力,在高三后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寻求突破。

  1. 夯实基础,做到专题清

课本是最好的教材,高考试题会直接或者间接考查书本中的内容。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必修和选修课本中学习的内容,对高考来说作用不大,更不会以选择的形式考查书本中学过的知识,还有很多学生不清楚每个单元的学习与高考考查点的关系何在。

事实上,高考中常考的一些客观题,如古诗文阅读的断句、文化常识题,还有语用题中的成语,往往需要学生调动所积累的专题知识点来帮助解答。例如2012的全国卷新课标卷的成语题: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C.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D.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缈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A中的“芝兰玉树”就是《滕王阁序》中“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的课下注释。

借助一轮复习,学生应该夯实基础知识,除了教材内容,还要有专题知识的体系建构,这样才能在做题时随时调动知识储备。例如有一道诗歌练习中的选项内容是“‘清角’一词暗示了此地是繁华之地”,对课本稍微熟悉一点的学生应记得在姜夔的《扬州慢》里有“渐黄昏,清角吹寒”的诗句,清角是指清越的号角,所以“数声清角五更哀”应该暗示是边防之地。

只有基础牢固,在遇到课本知识的变式考查时才能寻其根,溯其源,自如应对。

二、审清题意,找到切入点

高考中有些客观题在题干中就会隐含答题指向,学生可能会因为读题不仔细而失分。这种问题常出现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例如2019年全国1卷的第4题:

4. 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A. 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 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 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 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A选项“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根据文中“治理”的定义以及原文“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可以看出该选项的方法应该是“脱水”,属于“治理”工作。

再以一道练习为例:

下列不属于“碎片化消费”效果的一项是()

A.消费者的等待时间变得有趣。

B.消费者的精神得到一定满足。

C.消费者的身体疲劳得到一定缓解。

D.消费者的体验过程极为方便。

D选项“消费者的体验过程极为方便”就属于答非所问。

再如:

下列不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因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追寻世界文化多样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C.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物质做依托,容易消失。

D.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

B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明显是成果而非原因,答案就出来了。

所以做这类客观题,题干本身就有解题暗示,我们往往需要考虑选项是否会设置答非所问的情况,学生再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推断就很容易选对了。

三、抓住规律,及时总结反思

经过二轮和三轮复习,学生接触了大量的试题,积累了一定量的做题经验后,应该学会自觉主动从试题中研究考点,归纳总结解题的方法和规律。可以对一段时间内的几套和多套试卷上出现的同一专题的相类似的考题进行比较归类,以期之后遇到类似的题型时,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例如,可以总结多套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第二题论证方法考点的命题规律,常常出现论证结构错误、论证内容错误、论证方法错误等错误选项设置,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后,再做同类题就会更认真思考比对至得出答案。

再如,诗歌的第14题选项中常常会出现对“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抒情方式的考查,有时是对词句理解上做文章,如“率尔植荒园”,选项表达为“诗人在公务之余率领众人而为”,把“小萍加泛泛,初蒲正离离”的“离离”理解为“稀少舒朗”,显然是考查学生对“率尔”(随便、轻率的样子)和“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的理解。

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总结的方法,那就有可能在下次遇到同类题型时依然有解题障碍,在高三后期复习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学会举一反三,这是提高得分率的实用方法,应该引起学生的重视。

  1. 多读精练,提升思维品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在高三紧张繁忙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手头的试卷资料,把它们当做课本延伸和阅读拓展资料,因为试卷上的阅读题远远多于必修课本与选修课本的文本量,能够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地拓宽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通过阅读论述类文本,学生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对高度浓缩的信息进行快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包括分析语言的能力、把握论证的能力以及判断和推理能力;通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学生可以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推断能力。多做语用类题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也可以增加作文素材积累。而阅读文学类文本和诗歌,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我们应该在高一高二时就充分利用好阅读课,高三时应利用好手头的资料,让学生增强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阅读的思维品质。

高三的复习备考时间很紧张,我们要在短期内提高效率,不断寻求客观题突破的方法,引导他们从基础的“习得”到“学得”到渐入佳境的“悟得”,帮学生多建立一些考场自信,取得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6-9.

  2. 《基于高考新政背景下的群文阅读新视野》,李伟杰,谭小红,《语文教学通讯》,2018,1A,第72页至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