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1
/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策略研究

张璐

山西临汾尧都区屯里联校屯里小学 041000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迅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博大精深、丰富深刻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所有中华儿女独特的精神标识。学生时期是小学生逐渐形成并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形成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弘扬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育;融合策略

引言

小学基础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国家和学校的高度重视,最近几年大力发展,改革创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承载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营造语文课堂文化氛围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著名的文化作品也比比皆是,这些内容有的浅显易懂,有些则晦涩深奥。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传统文化读物,由浅至深逐步进行阅读。教师可以每日或是每周组织学生进行晨读,让不同年级的学生诵读不同的内容。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生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生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生学习《弟子规》,五年级学生则学习《孝经》,六年级学生则可以学习《增广贤文》;而《老子》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其适用于各个年级学生诵读。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各个年级的学生群体中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氛围,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2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对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意义重大,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了解不同教学策略的使用要求,分析传统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情况。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在自主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互动。但是从目前来看,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一部分教师只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采取的教育方式较为形式化,难以发挥教学活动的价值和作用,也不能体现创新教育的相关要求,导致教学质量提升缓慢,甚至不断下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教学实际,创新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如结合古诗文朗诵、手抄报、黑板报和书法课堂等集体活动,积极开发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养料的魅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形式达到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目的。

3挖掘文本元素,渗透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极力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感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拓展,以使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如在《曹冲称象》一课的时候,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再让学生仿照着文本中的样式,用上“先……再……然后……最后”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学生就能初步感受到语言表达要完整而有条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曹冲这个人物的聪慧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最后,教师进行适当拓展: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改写的,读起来特别有趣味,大家不妨课后去读一读。对于这个拓展文本的阅读,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过程,能在学生心中扎下表达有序完整的根。再如,在《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中,在教学之前,教师让学生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在课堂中,在学生交流了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把我国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这样教学,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提升。统编材中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还有许多,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并抓住有利时机展开教学,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4将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外活动

中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形成的风俗文化,包含着农事节气、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祖传家训、乡风民俗等内容。将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之中,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的特征,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我国农谚中就有“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等记载。在“节气歌”的学习中,除了要求学生阅读背诵外,可以结合农谚进一步解释“节气歌”中所说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内容,使学生对农耕文化有比较直观地了解。同时也可以组织立春日“迎春踏青”、春分日“植树”、秋分日“采摘”等课外活动,让学生以课外活动为媒介去亲身实践、体验、享受农耕文化的乐趣,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利用暑假开展“家乡民间艺术、祖传家训及乡风民俗”调研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礼俗、民俗、习惯和风俗,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文化的内涵,在实践活动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相融合,通过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让他们了解并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血液里,让他们成为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龚莉娟.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谭敏捷.宋代蒙学教材的当代德育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温小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实践样态与改进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3).

[4]王学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30年[J].中州学刊,2014(4).

[5]齐丽军.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中华文化的引入与教育方式创新[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08):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