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转型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3
/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转型的探索

王怡达

文昌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海南省文昌市 571300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速度逐渐趋于平稳,国家建设方向与建设重点也逐渐从以城市建设为中心转变为城乡协调发展。2018年2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的改善村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宜居的村庄,是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核心,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转型。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村庄规划;转型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城乡二元结构在不断加剧,城乡两极差异化格局在不断显现,乡村总体上处在落后、萧条、衰败的状况。这个状况不是中国所独有,发达国家的乡村在当年高速城镇化时期也面临着一样的挑战。今天,落后、衰败、萧条的乡村正在成为制约中国实现世界强国目标的关键短板,也成为中国许多经济社会甚至是政治问题产生的根源。乡村虽小,但可谓“小乡村,大问题”,要解决乡村问题需要置于一个大格局、大系统,我们也要有更高的视野。

2、乡村振兴战略内涵

对乡村发展的关注不是从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才开始,十六大之后我们国家就提出“五个统筹”,其中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城乡统筹”。随着城乡统筹的提出,我们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直至十九大提出全面系统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可以说,过去十多年,我们对乡村问题的认识越来越得到认可,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也越来越全面,有关振兴乡村、发展乡村的工具包与政策包也越来越丰富。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面对的问题

3.1、产业发展不均衡,人口结构失衡

随着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而带来的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为老人和小孩,农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同时也造成农业的生产力低下。剩余村民的文化素养普遍低下,对外界信息和新生产方式的获取较为困难,生产方式更多的还是以家庭小户式的生产,土地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而农业的落后和生产力的缺失也导致村庄新兴产业与村庄的联动严重不足,相互独立对村庄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带动效应较差,三次产业之间联动效应较小,产业发展陷入僵局。

3.2、旧村空间秩序杂乱,村居风貌不协调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村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空置、废弃房屋数量逐年增加,村庄内旧居布局杂乱无章,土地利用率低下。另外,在之前的村庄规划或者村民自行对房屋进行修缮或者重建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城市模式,房屋形式和色彩过于现代化,与村庄整体风貌不协调,也是失去了村庄原有的传统建筑符号以及文化底蕴。

3.3、基础设施缺乏,公共服务设施落后

现状来看,大多数村庄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亟需完善。因此,村庄配套的教育设施例如学校、图书馆和文化馆等的建设仍需要重点完善。此外,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等关系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也需要不断完善。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转型的有效实践

4.1、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

针对农业发展仍以分散家庭生产模式,农副产品加工能力较差,导致相关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的状况,秦城村提出了村庄产业发展引导和村庄产业布局规划,即发展现代化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根据村庄地形和土地条件强化农业机械化、特色化的种植模式,实现传统粮食作物生产和现代经济作物生产的共同发展,同时加快配套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交通、农贸商业的建设,实现农业生产、加工与销售一体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实现村庄的产业转型。

4.2、强化村落空间格局,打造优美村庄风貌

村庄的村落空间格局和整体风貌建设以旧村改造规划为重点,在保护传统村居风貌的同时,结合村庄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和风貌,并且强化配套绿地、公园广场、运动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利用村庄依山旁水、绿水青山的自然条件,在明公河北岸建设沿河景观带,在河流沿岸种植景观植物,打造村民休闲场地。

旧村改造的方式,经过实地调研和村民讨论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土地置换路径:将村民原有宅基地回收变为集体建设用地,在旧村改造完成之后再重新分配宅基地的模式,实现村庄建设的协调性与规范性。

4.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村庄原有文化

村庄公共设施在保留原有设施如小学、卫生所、图书馆等的同时,对公共设施进行完善优化,可将空置的小学改造为日间老人照料中心,将现老年人活动中心更新为村级幼儿园。另外如健身场所、邮政服务点、银行服务点、超市、公共绿地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建设。秦城村历史底蕴深厚,至今保留着有一定历史性和观赏性的文物建筑如二郎庙、奶奶庙、皇王庙等,在村庄规划中对这些古民居和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与修缮,明确文物保护要求,保护历史文物建筑。

4.4、强化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结合

村庄规划既要落实上位规划的各项目标,又要解决制约当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问题,是一个充分体现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典型规划。目标导向,并不是简单地落实上级规划的各类规划指标,还要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根据村庄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村庄自然资源的利用战略,而目前很多村庄规划试点经常忽视这一点。村庄问题的诊断最终也应以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为导向。如不少村庄诊断出产业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生活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脏乱差,“空心村”现象严重、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等问题,却没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方面的原因,比如是否产业用地保障不够,是否基础设施用地不够或布置不科学,是否缺乏村庄体系规划的引导,是否缺乏闲置宅基地盘活机制,进而导致后续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对策缺乏针对性。

4.5、加强用途管制的制度建设

村庄规划的范围均属于城镇开发边界外,因地制宜地对村庄规划进行空间用途分区,并制定相应的用途管制规则,已成为“详细规划 + 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管制方式的基础。由于目前对于如何构建村庄规划用途管制体系及制定用途管制规则尚未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各地在试点中,大部分村庄规划缺乏详细的用途管制分区和针对性制定管制规则,有的只是简单地按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大类提出了原则性的用途管制要求,有的直接套用原国家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规程中用途分区体系及其用途管制规则,既缺乏实际管制效力,也不具可操作性。

5、结束语

村庄规划要将落实空间管控目标、激活内生经济动力、修复乡土文化基因、营造乡村风貌特色和推进乡村和谐共治作为重点内容,助力乡村振兴。应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活动,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此外,还要提升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关心公共事务,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管理中涵养现代文明素质。

参考文献:

[1]温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村庄规划设计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03):265+276.

[2]贾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转型发展之路——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村庄规划为例[J].城市住宅,2019,26(11):197-198+200.

[3]张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用性村庄规划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2019(3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