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 MRI检查技术运用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对提高特异性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4
/ 2

CT与 MRI检查技术运用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对提高特异性的分析

尹小琴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省德阳市 618000

摘要】目的评价CT与MRI检查技术运用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对提高特异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资料,从中抽选出100例患者分别接受CT检查和MR I检查,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经CT检查共检出病灶155个,而MRI检出的病灶数是488个,两种方法的检出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病灶<0.5cm的检出结果对比,MRI的检出率高于CT,病灶>0.5cm的检出率相比,MRI的检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疾病诊断中,采取MRI检查技术的诊断结果优于C T技术,能准确发现更多微小病灶,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参考价值。

【关键词】CT;MRI检查;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特异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不仅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也造成极大不利影响,甚至增加家庭负担。腔隙性脑梗死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持续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病变而引发的疾病,腔隙直接一般为0.2~1.5cm,中老年人属于主要患病人群,尽早诊断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院将对本次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展开诊断检查,分析对比CT和MRI的临床诊断结果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选其中的100例患者采取MRI和CT检查,收治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范围45~77岁,平均(61.25±5.33)岁,出现头晕恶心85例,嗜睡17例,面瘫38例,语言障碍29例,呕吐30例,感觉功能障碍44例。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年龄>40岁;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脑梗死面积大;血液系统疾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精神疾病史。

1.2 方法

100例患者分别接受CT和MRI检查,CT检查方法如下:常规扫描以OM为基线,连续扫描颅底至颅顶10层,设置层厚和层距为10mm,电压和电流为120Kv、380mAs,若扫描中发现病灶,可进行局部放大扫描,可对整个头颅进行多层面连续扫描。MRI扫描方法如下:选择飞利浦超导磁共振装置(NT5)进行常规轴位扫描,设置层厚6mm,层距1mm,参数设置:T1WI/SE:TR/TE=428/10ms,T2WI/SE: TR/TE=8000/89ms,矩阵为256*256,发现病灶位置可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T1WI序列扫描[1]。本次扫描结果均由我科室2名资质深、经验丰富的影像师负责阅片,共同分析影像学特征。

1.3观察指标

CT的影像特点是低密度、呈扇形影位于脑皮质下,大小不规则,形状为伞状,具有对症性,边缘不清晰;MRI的影像特点是T1信号减弱,T2信号增强,并且T2信号的改变敏感性强。

1.4统计学方法

分析数据用SPSS23.0统计软件,定性资料的描述形式为(n,%),检验用X2,计量资料的描述形式为(5f0d25624ffbe_html_27f28ec49f68deb9.gif ±s),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 CT和MRI的诊断结果对比

100例患者经CT检查共检出155个病灶,MRI检出病灶488个,很明显MRI的检出率高于CT结果,对比差异显著,结果P<0.05,见表1。

表1 CT和MRI的诊断结果对比(n,%)

组别

例数(n)

顶叶

额叶

内囊

丘脑

基底节

脑干

合计

CT

100

17

13

43

12

32

38

155

MRI

100

66

78

63

54

121

106

488

2.2 CT和MRI检查的病灶大小结果对比

小病灶检出结果相比,MRI的检出率(32.38%)大于CT(7.10%),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T和MRI检查的病灶大小结果对比(n,%)

组别

病灶个数

<0.5cm

>0.5cm

CT

155

11(7.10)

144(92.90)

MRI

488

158(32.38)

330(67.62)

X2

-

-

38.8026

P

-

-

P<0.05

3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长期颅内高血压导致颅内血管痉挛、受损及梗阻,造成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状况的一种脑损伤疾病,此梗死位置多出现在大脑基底节,一旦患者出现腔隙性脑梗死就会引发各种功能障碍、如感觉、运动、语言、行为等,严重者威胁其生命安全,针对此病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才能降低临床死亡率和致残率。

临床关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技术有很多,目前CT和MRI 属于常用的影像学技术,能准确清晰的反映病灶位置和发病情况。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持续缺血6h后其血管中的水和蛋白质会渗入到梗死位置,进而引发血管性水肿,采用CT检查需要在患者脑部缺血达到24h后才能准确显示病灶位置,因为CT技术对水的敏感性弱,而MRI检查在患者缺血2h即可显示脑水肿,另外就病灶组织的密度相比,MRI能准确显示病灶坏死组织,其分辨率和敏感性均比CT技术高,而CT技术在微小病灶检查中效果并不理想[2-3]。本研究显示,MRI的病灶检出率比CT结果高,病灶<0.5cm检出结果中,MRI的结果优于CT 。

综合上述,在腔隙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选择MRI的诊断优势比CT技术更显著,值得临床广泛采纳。

参考文献:

[1]桑国朝,张林.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比较[J].黑龙江医药,2019,32(1):184-186.

[2]柳惠彬.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诊断价值[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7,38(1):30-31,37.

[3]魏波.CT与MRI在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检出率及病灶定位准确率方面价值比较[J].中外医疗,2019,38(9):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