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创新发展的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5
/ 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创新发展的对策分析

吴书惠

四川省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江油 621701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并将进入老龄化高原阶段,解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和医疗问题是当前我国养老体系和医疗卫生改革的关键议题,走“医养结合”道路是促进医疗和养老有效衔接的必然选择。探索并建立一个完善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是提升我国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本文就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创新发展的对策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创新发展;老年护理

随着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现象日益加重,由于一些老年疾病的突发、常发及易发性,患病老人的治疗与看护问题对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及压力,而现状却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相互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就医不便,医院无法进行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不得不来回往返于家庭、养老机构及医院,既耽误治疗,对家庭也增加了负担。医养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及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

一、医养结合内涵

我国国家政策中首次提出“医养结合”概念,是在国务院发布的35号文中。2013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学术界对医养结合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论,通过对大多数学者观点的梳理可将“医养结合”概括为: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达到医疗养老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为满足不同阶段的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对健康问题不同层次的需求。“医”是指一整套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服务,包括诊疗、医学护理、康复治疗、体检、健康咨询等;“养”则包括生活照顾、精神心理慰藉、文化娱乐活动、临终关怀等。

二、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及特点

目前,我国共有近4000家医养结合机构(指兼具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并形成了4种相对成熟的服务模式,即医养签约合作,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实现融合发展。根据释义,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从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管理机制几方面来看,其主要特点如下:(1)服务主体:它联合传统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通过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包括养老院、老年公寓、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康复医院、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2)服务对象:它主要面向健康、基本健康、半失能、失能等老人,但重点面向大病康复期、慢性病、易复发病病人、绝症晚期、残障老年人等无法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3)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服务不仅仅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文娱活动、精神慰藉等原有的养老服务,由于引入了现代医疗技术,它能提供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方面的医疗护理服务;(4)管理机制:由于涉及多个部门条块,目前政府层面已加快管理及政策制度建设,包括医养结合服务的审批、管辖及监管等。

三、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从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出发对 “五位一体”的中职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以下策略

  1. 加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宣传力度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可以开展送医下乡义诊活动,免费向群众发放医养结合宣传资料、提供咨询服务 ;为居家老人和集中供养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提高群众对医养结合的支持度,促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

  1. 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帮助护理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学校要经常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线开展职业精神教育,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等方面的指导。养老护理专业教师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的改革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负责精神。在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教师要引导其正确面对就业压力,端正就业心态,在择业时以个人的发展前途为优先考虑因素。

  1. 根据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突出养老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培养

学校要围绕老年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进行课程改革,增加健康教育、人际沟通能力、职业心理素质等人文课程。老年护理专业适当增加老年生活护理技术、老年康复护理技术、老年营养与膳食等专业课程。学校要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定期到养老机构去见习,熟悉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4.政府层面

一是要破除多部门合作的壁垒。认为,政府应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体系总体建设规划,解决管理格局交叉、部门职责界限模糊的问题,积极推进部门联动以促进医养结合发展。确定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间的合作关系与竞争关系,对其合作方式与竞争手段进行监管与督查,同时整合相近的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二是依据我国特殊国情完善相关养老政策。通过对各种政策的频次分析后指出,应从以下3个方面完善医养结合有关政策。首先,优化政策类型结构,适度降低环境型政策比例,提高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占比。其次,改善次级政策结构,解决供需矛盾。在环境型政策中,应提高金融服务、税收优惠等工具的比例;在供给型政策中,应提高政府投入类工具的使用比例;在需求型政策中,应适当引进外资,加强国际交流。最后,增强政策间的有效互动。加强各个政策间的配合程度,形成合力,提升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

5.完善政策支持环境

对于医养结合供给机构,医保支付、财政补贴、人力资源等一系列政策保障急需完善。 目前,医保政策尚存在基层医院报销比例、连续计算起付线、医养结合机构医保比例不足等问题,迫使一些老人长期在综合性医院“压床”,造成了医保资源的极大浪费。 需要相关部门明确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此外,建议政府尽快做好建设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资金衔接整合工作,构建多元筹资,多层次保障的长期护理机制。 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的缺失也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编制、薪资、职业发展、社会地位等诸多原因,造成了人才的不稳定和缺失。 亟需从政府层面推进多部门统筹协调,通过职业培训、院校培养等机制,人才保障等政策,破解诸多难题,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医养结合行业中,促进医养结合体系整体有序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为解决老龄化进程中的养老问题提供了重要出路。因此,必须调动各方面力量,整合多方资源,贯彻落实“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着力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科学规划,探索医养结合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涛,张华玲,褚湜婧.我国医养结合政策发展历程分析[J].中国医院,2018,22(6):35-38.

[2]孔银焕,闫雪,穆彬彬,等.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6):740-744.

[3]孙子科,张宝露,王洪娅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及思考[J].护理学报,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