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睡眠质量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6
/ 2

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睡眠质量影响

韩玉芳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康巴什部心血管内科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1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价值及睡眠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用数字随机表法将88例患者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44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而观察组的44例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睡眠质量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睡眠质量评分更低。结论: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在改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睡眠质量改善有显著效果,有利于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睡眠质量

引言

近年来,国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以急性心肌梗死为最主要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研究显示,心肌梗死患者主要以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导致冠脉内斑块的形成为病理机制,大量斑块的堆积会使得管腔狭窄,出现阻塞,最终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损伤大量心肌组织。且该病在急性期救治后,其康复治疗周期较长,患者易伴随有焦虑与抑郁情绪,为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配合良好的心理护理干预。而传统的护理方法已不能满足患者个体化的需求,无法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患者管理。护理干预是一种遵循一贯制医疗服务模式的全新护理模式,更具有人性化优势。为降低病死率,在抢救和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合理、科学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治疗成功率、缩短患者治疗后的住院时间、加速其身体康复。本研究共选取88例患者,对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进一步评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52.35±5.24)岁。对照组中男31例,女13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3.25±3.36)岁。经比较,2组一般资料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嘱咐患者遵医嘱用药,简单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如下:(1)开展的健康宣教: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而患者的文化程度不一、理解能力不同、对疾病的认知不一,这则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采用视频、文字、列举案例等多种形式向患者详细说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发病症状、治疗方法、注意事项、预后等内容,重点强调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并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向患者说明遵医嘱的重要性,让患者真正意识到何种行为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2)心理护理:因AMI并发心源性休克致死率高,易引起患者恐慌等负性情绪,可通过谈心、音乐疗法、诱导发泄法等协助患者抒发抑郁、焦躁等负性情绪,并通过邀请成功案例、举办专题讲座等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心态直面疾病。(3)并发症预防护理: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若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则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持患者的呼吸道和口腔清洁,若患者出现发热、咳嗽等肺部感染症状,则立即告知医生,并遵医嘱给予用药指导。(4)饮食干预:综合每位患者的饮食习惯、个人口味以及身体状态,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饮食以易消化、清淡、高维生素食物为主,禁食高胆固醇类食物。

1.3观察指标

计数指标:准确记录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计算,计算方法为心律失常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进行调查,以PSQI>7分为我国睡眠质量有问题的参考值,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遵医行为、护理满意度)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负性情绪)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经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更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1。

5f0ff7fe14aa0_html_bf083e6c7f43503d.png

表 1 2 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22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

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前后PSQI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PSQI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2 2 组患者护理前后 PSQI 评分比较( x -± s,分)

5f0ff7fe14aa0_html_8c11e589ec113db8.png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 05;与对照组比较: P <0. 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需要长期规律用药,长期用药让患者产生严重的情绪困扰,易情绪波动,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此外,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很大程度缺失与医生和社会的沟通,阻碍了患者取得最大限度的身心康复,所以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和身心康复意义非凡。

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常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缺乏全面性,并且护理内容较为单一,并不能满足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无法配合治疗,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护理干预通过纠正患者错误疾病知识,以提高患者遵医行为;着重强调心源性休克发生时的护理干预,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其心率、呼吸、血压等变化情况;通过指导患者多食高纤维素食物,以促进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控制血压;辅助患者进行早期锻炼,提高机体免疫水平,促进病情恢复。本研究显示,实施常规护理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时间长,遵医行为和护理满意度低,且患者的负面情绪严重,这是将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进行对照获得的研究结果,从上述结果中也体现出了护理干预的优势。护理干预在制定护理内容的过程中更加侧重于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宣教方法、心理干预方法、病情监护方法以及饮食护理方法等。因此,在全程专业心理护理管理中,护士全程连续地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更有利于护士整体把握患者病情,使得护理更加有针对性,从而持续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随访时研究组的心理、精神、社会支持、躯体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该管理模式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通过本模式,患者能与护士建立密切的沟通关系,与医生的沟通更加顺畅,加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从而有利于缓解心理障碍,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护理更加贴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可以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这对于提升总体护理质量有积极意义。

结束语

综上,将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中可改善其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同时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丽,商克勇,张艳芹,等.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监测及前位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6):8-9.

[2]李雪玲.整体护理干预在医院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4,36(8):1263-1264.

[3]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4):39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