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8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研究

朱翠芬

广东省 丰顺县龙岗中心小学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规律、实现理性认识。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获得教育教学效果,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探究通过创设有效的实践操作情

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重视实践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等方式,以期为动手操作,活化数学课堂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平等、合作、自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扩大数学教学空间,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制作和应用学具,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

题,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探究能

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一、创设有效的实践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实践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实践操作。实践操作要到位,让实践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首先出示两道复习题:1、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在学生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再问:“今天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拼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多样方法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者”。这样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空间被打开,想象力被激活,创造个性得到发展。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并能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从动作中发现、探索、领悟、抽象、概括,获得直观的知识,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具有挑战、探索性的实践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该掌握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根据需要将全班实践操作实践活动、分组实践操作实践活动、个别实践操作实践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学环

节,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或材料,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和整体功能。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并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索的习惯。

1、应用性实践操作: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动手实践操作,形成结论——实践运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评价体验。如在教学《折一折,做一做》时,通过欣赏中国剪纸图画,然后让学生试着制作出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展示作品并讨论折的过程,让学生说出是怎样制作出这个图形的?怎样能判断出两边是完全一样的,再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能力,解决问题。课尾时,提出“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学到这些知识的?”“你在学习中的表现如

何?”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评价。这样,不仅使学生完善了认知结构,而且使学生学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总结经验、反思学习过程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

心。

2、探究性实践操作: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空间,自主探究——评价反思,丰富体验。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

识”时,首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之形成问题意识,在引出“具备怎样特征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问题后,就引导学生自由地去探究,由于可去探究自己喜欢的物体和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索,所以学生情绪特别高涨,小组探究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小组量黑板,有的小组量板凳,有的小组量自带的牙膏盒面,还有的小组用自制长方形纸片进行折一折。小组里分工合作十分明确,每位同学都非常投入,有的小组中两人拉尺、一人看尺寸、一人记录,有的小组三人分别数一数、折一

折、量一量、一人把前三人概括出的特征填写在实验报告中……。实验→讨论→归纳→补充→争辩→认同,十多分钟的探究,各小组都已总结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每个小组去教室各处探究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不同物体,反映了学生的自主性;有量一

量、折一折、数一数和剪一剪等不同的探索方法,闪烁着学生的思维火花,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在随后的交流过程中,老师问学生:你对其他同学(组)的探究成果如何评价?自己是怎样进行探究

的?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惑?以此引导学生开展反思与评价。这样使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各个过程和步骤有深刻的认识,增强了主体意识,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在讨论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学会欣赏、评价他人。

三、重视实践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边实践操作边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数学思维,并指导与帮助学生将内部语言表达成正确的口头语

言。实践操作后,在小组内或全班中,鼓励学生表达实践操作的过程。再根据实践操作顺序说出思考过程,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说出结论。这样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结合起来。

1、通过学具实践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实践操作学具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精心创设动手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不仅扩展了数学教学直观手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有助于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多种心理因素的优势并形成合力,使全体同学在动手实践操作实践活动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是让学生猜想小秒针的顶端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所走过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探索出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应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出每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

比。这样无须再由老师解释,学生们已经深刻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学会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而且在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很多的经验和感悟,思维得到了发展。

2、通过语言描述,发展学生思维

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说话,就会伴随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

考,也是对思维活动的一种整理和自我检查,同时也会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目:①拼割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③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怎么求?让学生先动手拼一拼,在小组内说一说。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得到的感性知识,再经过让学生描述实践操作过

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这样,通过主观实践操作与语言表达的协同活动,相互支持和调节,学生就能准确地概括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思维得到发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版)[R].2011,21.

2、丁浩清,宗占明. 在学具实践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思维[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

2006,(04) .

3、刘北荣.在实践操作中培养思维能力[J]. 广西教育,2007,(Z4)

4、张晓娟.重视学具实践操作 优化课堂教学[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2011,

(1)

5、彭瑛;艾晓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动手实践操作能力[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

动手操作,活化数学课堂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

丰 顺 县 龙 岗 中 心 小 学 朱翠芬

2020年6月16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