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答,协作生成,欲与教材试比高——初中道德与法治 生答生成型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8
/ 3

精彩回答,协作生成,欲与教材试比高——初中道德与法治 生答生成型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卢国权

( 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云衢中学 广东 中山 528400 )

摘要:本文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和老师预设的答案脱节的问题,阐述了构建“生答生成型课堂”课堂的具体做法,分析了这一课堂教学方式的好处,并针对实践中的问题从适用性、方向性、协作性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成;课堂教学

一、常见的现象

在教研室主导下,全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举办了不少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如“共进社”的同课异构课教研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活动、精品课程评比活动等,在现场听了不少课,也看了十几节精品课程评比的录像课。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等已成为教师们的共同行动,灵动探究的课堂氛围初步形成。但是,认真细致地进行分析和反思,笔者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针对情境材料,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后,老师往往会投影出已经设定好的答案。学生的回答是学生的回答,老师的答案是老师的答案,尽管两者也许有些内容是一致的,但实际上是脱离的,缺乏生成的关系,老师的答案并不是因为学生的回答而生成的,而是因为教材内容而归纳出来的。

如有老师在上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以礼待人》这一框的时候,播放了董卿在开学第一课上,采访许渊冲老先生时三次下跪的视频,同时投影了网友对此的一些评价。然后问学生问题“结合董卿的做法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谈谈文明有礼有哪些好处。”有六个学生做出了回答,这些回答涵盖体现人的良好素养、获得别人的称赞、体现个人的良好形象、减少人与人的矛盾、能更好的获得他人的帮助等观点。每个学生回答后,老师都给予了表扬称赞。最后老师投影出根据教材预设好的答案逐一结合视频情境进行了深入分析,还让学生一起读了一遍。这样的课堂有情境、有问题、有回答、有肯定与表扬,有教师的深入分析,获得挺不错的评价。但笔者认为深度不够,学生的回答与最终的答案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学生的回答没有被采纳进答案中,答案还是拘泥于教材,缺乏生成性。

二、生答生成型课堂教学

(一)流程

如何解决这一常见的问题呢?近半年的新课教学中,尤其是在中山人文故事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笔者设置了“欲与教材试比高”的环节,建构了“生答生成型课堂”的教学方式。这一课堂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生成知识点,把学生的回答和问题的答案建立起生成的关系,强化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这一教学方式的流程主要如下图所示:

5f125034b3f6d_html_23c59e18e489138b.png

“问题”就是教师以情境材料为基础设计问题。

“回答”就是学生在思考或者小组讨论探究后回答问题。

“记录”就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回答的成果或关键词。

“阅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教材,阅读教材梳理问题的答案。

“比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回答与教材的知识进行比对,与教材比高下。

“整合”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学生的回答与教材知识一起进行整合,形成最终答案。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

比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国家好大家才会好》这一框中,为了让学生生成“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我呈现了三则材料给学生:第一则是日本侵略时的中山人与今天的中山人几张图片的对比,第二则是杨殷、欧初等中山革命人为革命倾力奉献的事迹,第三则是中山人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改革开放发展的奇迹的事迹。针对三则材料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开展小组讨论探究:①从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角度谈谈材料一的图片对比给你的启示。②材料二三启示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维护国家利益?

五分钟后,小组代表进行了成果展示,观点涵盖了:国家利益被侵害,人民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国家好了,国家利益得到保障,人民就好,人民就幸福安康;维护国家利益需要人民的倾力付出,需要发挥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有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需要人民做出牺牲,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等。笔者把学生回答的关键点记录到黑板上。接着进入“欲与教材试比高”的环节,学生在看了课本后,比对他们自己生成的观点,认为他们的回答比课本更加好,只是最后还应该补充一句总结性的话“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与人民利益相辅相成,高度统一。”于是师生一起把学生回答的四个要点加上最后总结性的要点共五个要点作为这一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记录到课本上。这样,本框题的重难点就在学生对情境问题的讨论探究中自然生成了,学生的回答与最终的答案之间建立了直接的生成性关系。

(二)好处

1.从脱节到生成,符合心理学理论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往往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这满足了学生尊重的需求。但这种需求的满足其实是浅层次的满足,因为学生的回答和最终的“权威性答案”之间没有建立起联系,两者是脱节的。更深层次的满足应该是自己的意见得到了采纳,在最终的“权威性答案”中得到了体现。而且老师强化了这一联系,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回答生成了 “权威性答案”。这样才能给学生更深的肯定和尊重,给学生建立更强的学习自信。生答生成型课堂实现了这种深层次的尊重需求的满足,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灵感参与课堂交流,在交流中去生成,去升华。从而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实现更有意义的获得感和提升感,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更多的灵活性、生成性和实效性。

2.从既定到建构,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出预设好的既定的答案,两者之间没有建立内在的生成性的关系,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建构。在生答生成型课堂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回答问题,教师记录学生的回答成果,并引导学生整合这些成果来生成最终的“权威性答案”,让答案建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性的建构,符合现代教学论的要求。这样的课堂是一种动态的教学,一种多样化的教学,一种提升的教学,一种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构建的教学。

3.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载体,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教材,要围绕教材进行。但也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善于对教材进行整合和拓展。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展示备课时预设好了的答案,这种预设好的答案往往是教材知识点的呈现,属于“教教材”的层次,出发点是完成认知任务,学生的回答往往也是一种形式而已,没有把学生的回答和教材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深层次的联系。

新课程的教学应该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仅要获得和养成,更要注重过程的体验,追求在活动过程中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材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而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这就要求教师要上升到“用教材”的层次,着眼于育人。

生答生成型课堂通过“欲与教材试比高”的环节把学生的回答和教材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回答如果没有教材的角度多,教师和学生可以把回答与教材整合起来完善答案,学生的回答如果比教材的角度更多,那完全可以把学生的回答作为最终答案。当然,在一些话语的表述上,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和教材一致,但只要意思差不多,也是可以采纳为最终答案的。这样的生成性才会让学生激情之流四溢,思维之花闪耀,睿智之言流淌,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注重了学生的过程体验。

三、反思

(一)适用性

生答生成型课堂强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思考探究问题,适用于学生对问题及其所要呈现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认识基础,比如学习、梦想、友谊、亲情、生命、情感、情绪、个人与集体、网络、规则、礼仪礼貌等问题,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以学生的回答来生成知识才有可能。如果学生比较陌生的领域,比如宪法、国家安全观、权力机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问题,学生的认知很少,很难回答出有关的内容来,所谓的生成是比较难的。

生答生成型课堂是众多课堂教学方式中的一种,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而且不同的教学方式应该轮流使用或者综合使用,避免因教学方式的单一性而导致学生出现“审美疲劳”,产生学习倦怠感。

(二)方向性

生答生成型课堂强调通过学生的回答来生成答案,有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脱离轨道而跑偏,这就会导致生成的不准确。为此,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把握方向,加强预设,多想想学生可能想到哪些内容。进行预设时,教师除了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编写教案,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模式,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设他们可能会生成哪些新的教学资源,预测可能发生的课堂变化,并给自己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够收放自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让自己能够胸有成竹地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

(三)协作

“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辩证性的思考探究问题;“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在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的探究中,一个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就能够实现多角度全面的回答,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回答,善于整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的回答形成协作生成的态势。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学生的多角度辩证思维能力与团队合作生成的精神就会得到较好的培育。生答生成型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也能越来越得到更好发挥了!

参考文献: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 李洪林. 课程教育研究. 2019(34)

[2]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 曹家权. 基础教育论坛. 2019(10)

【本文是中山市教育科研2018年度立项课题“中山人文故事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性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