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决问题入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8
/ 2

从解决问题入手

徐兰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淞泽新校区 215125

内容摘要】每个班级存在着一些学困生,究其原因,都是栽在了“解决问题”上面,那么如何让学困生学而不“困”,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运用三个步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提供一些可供参考实例和有益的思考,让学有所困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

【关键词】解决问题 说出图意 解题步骤 重视计算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在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时找到解决的途径,就是从困难中找到出路,就是寻求一条绕过障碍的路,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在苏教版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并没有编排单独的解决问题单元,笔者认为这并不代表教师在教学过程,就不用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笔者认为,应该提早进行系统训练,对于解题能力的提高会有益处。

笔者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从第一个单元就开始重视每一次的解题过程,务必让每个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好的解题习惯,从会说图意开始。

  1. 学会说出图意。

苏教版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采用图片形式,把数学知识融于学生喜爱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笔者试图在一次的解题中都尝试着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说出图意。

案例1: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4页《认识1-5》

5f12505c9b448_html_d77241ac29488c5b.png

师: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图1,你会补画出缺少的花吗?

生:第一幅图补3朵。

师: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原来有1朵花,再添上一朵,花瓶里就有两朵花。或者花瓶里有2朵花,已经放了一朵,还剩1朵要放。以此类推,后面两幅图,都让学生说图意,这个步骤千万不能省略,这就是解决问题的雏形。

案例2: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1页《练习一》

5f12505c9b448_html_772e8347651de989.png

师:组织学生看图后,请哪位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图意编出简单的情节,树上原来有5只鸟,飞走了2只,还剩3只……以此帮助学生体会相应的数量关系,从而为后续的解决问题学习做些孕伏。

  1. 重视解题步骤

解决问题从全图式——半图半文字——全文字经历这三个过程,从说图意开始训练,这是每次解题时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除此之外,解题习惯,也是不能忽略的。

比如,遇到题目,如下:

盘子里有3只桃,2只苹果,盘子里一共有多少只水果?

盘子里共有5只水果,其中桃有3只,苹果有几只?”

比如这两道题,从第一次遇到,笔者就开始让每个学生进入解题三部曲:一读——认真读题,二划——划问题,圈条件,三说——解题思路。每一次的解题步骤不可少。

  1. 加强解题训练。

解决问题除了课上的练习之外,还是需要每天精心的作业来巩固的。在长期的训练中,首先让学生养成好的解题步骤后,加上补条件或者补问题的设计练习,最后再加上题组练习,那么解决问题的正确率肯定会有所提高。

1.补问题练习

1、原来有39棵,吃掉25棵,_____________?

2、6组同学在跳绳,每组3人,_____________?

3、跳绳的有18人,拔河的有30人,___________?

4、排球有15个,篮球的个数是排球的2倍,_________?

让学生根据相应的两个条件,提出问题。

2.补条件练习

1)小明原有故事书10本,______________,还剩多少本?

2)____________,妈妈的体重是小源的2倍,妈妈体重多少千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画比看书多多少人?

解决问题由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在练习中熟悉一些基本数量关系。补问题和补条件训练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中经常练习,可以看着问题想条件,或看着条件想问题,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班级实际设计安排,着力于解题能力的提高。让学生体会到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为进一步探索解题方法作必要的准备。

3.题组练习

题组练习避免了单一化,比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乘法,不能学了乘法解决问题,练习中都是乘法解决,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依样画葫芦,而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可以练习中穿插除法,让学生在题组联系中掌握什么时候用乘法解决,什么时候用除法解决,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时地进行这种题组练习,乘除法解决问题进行对比,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整体认识,让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案例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第77-78页。

师: 1、小朋友表现真不错,那今天我们来运用它们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行吗?

有9组同学在跳绳,每组3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27人在跳绳,每组3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个小朋友在跳绳,平均分成了9组。_______________?

(1)首先请学生齐读题目,发现缺问题,让学生尝试补问题。

(2)补完问题后,进入解题三部曲:一读——认真读题,二划——划问题,圈条件,三说——解题思路。

(3)学会读题:让学生自己再读题,边读,边划出问题,找到条件;明确问题和条件的前提下理解题意;理解题意后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比较合适。

(4)逐个提问,学生汇报交流,除了会列出正确的算式,还要能说出列式的依据。

(5)引导学生对比这三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题组练习的形式,便于学生从结构的变化中掌握解决问题,学生清楚地看出组成题目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又不易遗忘。学生能够通过这一组题目总结出,求总数的问题,如果是可以用几个几相加来表示就用乘法来解决;如果知道了总数,是把总数平均分了就是用除法来解决。

4.重视细节

细节决定一切,个别学生解题,计算都没出现问题,反而是在单位答上面因为偷懒而错,也是很不值得的。因此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管是书上、课堂作业说到单位,每个学生条件反射齐说:“单位答”不能漏,课后的批改也是严格对待,不写单位答,或者少些,要扣星,要重写,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提高警惕。

四、加强计算练习。

解决问题是否正确,除了思路正确,计算也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因此,笔者从一年级开始,就很重视口算。那么计算方面怎么抓呢?重在明算理,明算理的前提下,每天适量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教师可以利用课上3分钟,限时练习。

除此之外,教会学生学会口头检验,学会做完就检查的习惯,比如3+2=5,马上用减法来检验,看5-2是不是等于3;算18÷3=6,马上用乘法来进行验算;再比如1000-200=800.用加法来验算,每天这样3分钟的强化练习,长此以往,孩子的计算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那么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也会相应提高。

总之,解决问题贯穿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它的质量如何,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着整个数学教学的质量。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不单单是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而且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解题的好习惯受用一身。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对于解决问题的研究不会就此停止,每天认真执行计划,每天进步一点点,在一点一滴中打好解决问题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启泰 周淑芬 王宏.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7月 :20-82.

[2]盛大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M]. 第一版.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3]范存丽. 《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M]. 第一版.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