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立德树人——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8
/ 2

正本清源 立德树人——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李文春

陕西省南郑区草堰中学 723100

【摘要】: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自身因素等。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及时完善,调动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教师履职尽责,各方通力合作,正本清源,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 正本清源 立德树人

学困生现象是学校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疾,而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更是一大隐患。科学分析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正本清源、立德树人,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社会环境能成就一个人,能改变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社会因素是影响农村初中学困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城镇化和名校的“虹吸效应”,使得一部分农村初中生跟随父母到城镇及名校就读,加速了农村初中优质生源的流失,城镇中的名校和大学校的生源暴满或可以优中选优,逐渐形成“马太效应”,减缓和拖垮了农村初中学校的健康发展;社会上的“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网红经济”、“明星效应”等现象,诱使得学生不认真学习,不想努力奋斗,光想走捷径,妄想一蹴而就,一朝成名;社会生活中,一些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眼高手低,好高鹜远,就业率低,“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生和家长只看到了局部现象和支流,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和是非观念,学生无心学习或动力不足,家长不支持学生进一步深造;“宅文化”、“啃老族”、“娱乐消费”、“佛系思潮”等贪图安逸、“巨婴”现象,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没有人生理想,得过且过,放纵自我,消极对待学习;不良媒体的误导宣传、网络游戏的诱惑、社会中的歪风邪气、西方自由化思潮、反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不思进取,精神萎靡不振,盲目追求个性张扬,不愿意接受正规的教育和说教,沉迷于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与主流社会自我隔离。党和国家正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弘扬正能量,歌颂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惩治贪污腐败、扫黑除恶,规范影视行业,大力宣传和表彰科技工作者、道德模范、先进劳动者,努力营造劳动光荣、实干兴邦、崇尚英雄模范的社会氛围;党和国家及时叫停了撤校并校的错误行为,让农村学生能够就近入学,减少了学生流失,也减轻了家庭负担,获得了一致好评;国家出台了相关制度,限制大班额,划定学区和学校招生范围,鼓励优秀教师到基层学校、农村学校工作,力求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对农村初中的扶持力度,加强了校园建设和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薪资待遇,加大农村初中教师评优晋级的优惠措施,让农村教师能安心工作,乐于奉献;

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我工作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全校共有360位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有35位,重组家庭学生有43位,空巢家庭学生有60位。家长疏于管教,缺少亲情,教育方式单一,导致学生不喜欢学习,也对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毫无兴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家庭较多,舒适的生活环境,父母的溺爱或父母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得初中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够高;农村男孩子家庭教育的失误,小时候过分的溺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些家长期望值过高,但缺乏有效的陪伴、教育和付出等。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风强盛、社会和谐的基础。良好的家风塑造健康的人格,促进形成良好的习惯。有些家长赌博成性、嗜酒如命、忤逆不孝、好吃懒做、自私狭隘、鼠目寸光等等,不良家风影响家庭幸福、孩子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有些家长光生不养或不会养育,想静等花开,却不蔓不枝,任凭子女自由成长,毫无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形成一定的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家庭因素是导致初中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 。家长们要强化家庭责任意识、传承优良家风、互敬互爱、孝亲敬长、邻里和睦、热爱劳动、勤俭持家、育人有方、以身作则,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家校通力合作,搞好家庭教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是培养和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教育目标等决定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厚度和宽度。有的农村初中学校领导只唯上不唯实,大搞形式主义,教育教学成为副业,只为校长的升迁,不顾学生的成长,学困生现象普遍;有的农村初中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优良品德的培养,教育教学活动单一,不会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前途,学生学习如同嚼蜡;有的农村初中领导缺乏领导艺术,重用献媚者,瞧不起实干者,人为制造予盾,学校人心涣散,没有合力,造成生源锐减,质量下滑,学困生已然成为普遍现象;有的道德与法治科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足,又不虚心学习,照本宣科,缺乏教学艺术和技巧,挫伤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有的道德与法治科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文明礼仪、民主法治、道德美德的培养,学生素质养成不均衡;有的道德与法治科教师不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讲课满堂灌,只会死记硬背,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不喜欢道德与法治科。为了转化初中《道德与法治》科学困生,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科学管理,积极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充分激发师生热情;我们道德与法治科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新教育教学技巧,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减少努力初中《道德与法治》科学困生,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班主任,要做好班主任的本职工作,关爱每一位学生,注重细节和过程管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好引路人,时刻关注学困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每一次进步,及时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也不太浓厚;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再加上自制力弱,难以掌握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有的学生的价值观扭曲,想一夜暴富,都想赚快钱,害怕付出辛劳,只想一味索取,无心学习,蜕变为学困生,甚至辍学,流向社会;有的学生缺少亲情和关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遭受社会上不良青年的诱惑,沦为问题少年。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齐心协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我们相信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学生的努力与配合,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将会越来越少,农村初中学生都会越来越喜欢初中《道德与法治》,也会为农村初中学校的永续发展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沈 雪.《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科教导刊》2014 年 1 月(中)

[2]胡松楠.《当前农村中学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思想政治教学》1998第7-8期

[3]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