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卢宇青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 目的 探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分析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并予以合理应对措施干预,分析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治疗前,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心理:7.59分±1.12分,独立性:10.45±1.32分,社会关系:10.56±1.89分,环境:9.59±1.99分,生理:9.21±2.12分,总分:47.98±2.65分,治疗后:心理:15.56±1.45分,独立性:16.15±1.45分,社会关系:17.42±1.69分,环境:16.25±1.45分,生理:15.56±1.56分,总分:80.59±1.96分。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见影响因素包括自我管理、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有针对性开展应对措施干预,显著改善不良情绪,可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生活质量;现状;影响因素

心脏瓣膜病为一类发病率偏高疾病,而疾病常见发病因素为炎症、心肌缺血、先天畸形等,造成心脏瓣膜结构、功能出现变化,引起心脏舒缩功能受限循环系统疾病,目前国内常见为风湿性心脏病引起二尖瓣狭窄[1]。心脏瓣膜病治疗常用措施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可消除瓣膜病变引起心脏动力不足,改善心功能。但往往上述术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程度较大,包括术前、术后宣传教育及生命体征监护,对药物治疗依从性造成影响[2]。因此,通过分析疾病产生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开展应对措施干预,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文章就其如下阐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纳入标准:①纳入对象均为开展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②整体依从性偏高,配合后续研究顺利开展;③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不可耐受手术者、精神障碍者;②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39~72岁,平均(54.6±3.4)岁。

1.2 方法

1.2.1影响因素

①自我管理:对接受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术后需终身服用抗凝药物,而对抗凝相关并发症预防及早期识别与自我管理行为联系紧密,直接与疾病症状控制相关,往往影响抗凝治疗效果、术后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自我管理效果,对生存质量造成影响,抗凝自我管理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INR治疗范围符合率偏高,血栓率发生率偏低,表明医务人员侧重点对瓣膜置换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②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生存质量起着直接影响作用,当社会支持水平与生存质量存在紧密关系,表明社会支持度显著升高,患者整体生存质量越佳。当社会支持度显著升高,患者对抗凝认知程度越高。③心理状态:维持良好心理环境,积极面对后续治疗开展,能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服药差错事件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1.2.2干预措施

①对心脏瓣膜手术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成为提高生存质量重要措施,要求加强对患者心脏瓣膜手术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如口头宣教、发放宣传手册以及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阐述术后口服抗凝药物对疾病后续治疗重要性,同时加强对家属健康宣教,术后回家起到监督、督导作用,可避免漏服、多服、不服药情况,定期来院复诊。②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护理,疏解患者内心不良情绪,让患者多外出接触朋友、亲属,多进行沟通以及交流,及时将内心不满情绪抒发出来,改善心理环境。③术后合理运动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冠状动脉对心脏供血,利于心脏术后重塑,积极影响心血管功能。运动以不超出心脏负荷为限,不出现心慌、胸闷症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有效运动训练。

2 结果

治疗前,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心理:7.59分±1.12分,独立性:10.45±1.32分,社会关系:10.56±1.89分,环境:9.59±1.99分,生理:9.21±2.12分,总分:47.98±2.65分,治疗后:心理:15.56±1.45分,独立性:16.15±1.45分,社会关系:17.42±1.69分,环境:16.25±1.45分,生理:15.56±1.56分,总分:80.59±1.96分。

3 讨论

心脏瓣膜病为一类因各种炎症损伤、心肌病变及先天畸形造成瓣膜结构或功能异常,心脏瓣口出现狭窄及关闭不全,往往影响血流动力学常见循环系统疾病。据统计,我国风湿性炎症所引起二尖瓣瓣膜损害人群中,以年轻女性为主。心脏瓣膜患者常常伴有多种不良症状,轻者为疲乏、倦怠、头晕及胸闷,对部分严重者可合并心力衰竭[3]。心脏瓣膜并发症发生率偏高,包括栓塞、出血、心绞痛以及肺部感染,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对患者及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4]

文章研究表明,通过对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自我管理、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成为常见因素,依据上述因素合理予以应对措施干预,与干预前比较,患者整体生存质量显著升高。通过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对用药方面进行阐述,并告知家属及时做好监督工作,配合采取心理护理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患者与外界接触,减少不良情绪对术后生存质量影响,配合运动训练,改善心血管系统,对患者整体耐受力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5]

综上所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见影响因素包括自我管理、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有针对性开展应对措施干预,显著改善不良情绪,可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丽仙,丁巧玲,李艳等.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7,39(2):82-85.

[2]张菲菲.郑州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9,33(3):92-93.

[3]李曼倩,吴丽仙,陈林英等.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理干预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9):190-191..

[4]李艳,丁巧玲,刘莉等.医院—社区无缝隙延续照护模式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6,15(4):313-316.

[5]罗巧林,苏娟,李蓝等.早期康复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