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地塞米松注射方式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疗效的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耳后地塞米松注射方式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疗效的比较

李晓东

甘肃省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 陇西 748100

【摘 要】目的:评价耳后地塞米松注射方式对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7月收治的9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分组实验,每组47例,而分成两组依据的是双盲法,对照组以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以耳后骨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方式进行治疗,进行比较的是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予以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予以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项指标的差异均为P<0.05。结论:耳后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对提高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具有显著性的效果,可在临床治疗工作中优先推广。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地塞米松;耳后注射

突发性耳聋在临床耳科中不仅是常见病,且发病率在近年来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目前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和病因,但已经确定和病毒感染、外淋巴漏、内耳循环障碍、免疫疾病、遗传易感性等各种因素有直接性的关联,会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彻底损失的情况,甚至会引起永久性耳聋的问题。目前针对突发性耳聋提出的治疗方法为溶栓、抗凝、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类药物治疗等,不同治疗方法可取得的临床疗效也存在着不同[1]。本文抽取本院收治的9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现需要作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7月收治的9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分组实验,均可满足突发性耳聋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每组47例,而分成两组依据的是双盲法。对照组男患者29例,女患者18例,年龄分布16-67岁,平均年龄(43.8±2.6)岁;病程最短3d,最长14d,平均病程(6.3±1.5)d;25例为轻度耳聋,22例为中重度耳聋;治疗组男患者30例,女患者17例,年龄分布17-68岁,平均年龄(42.9±2.5)岁;病程最短4d,最长15d,平均病程(6.4±1.4)d;26例为轻度耳聋,21例为中重度耳聋。组间以上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后,可以确定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在耳后乳突区骨皮质下进行地塞米松局部注射,1次为10mg,间隔3d进行1次注射,1个疗程为15d。治疗组以耳后骨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方式进行治疗,具体为: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借助耳内镜指引作用,进行鼓膜前下和后下区域的穿刺操作,予以51mL地塞米松。完成注射后叮嘱患者保持30min的患耳朝上姿势,禁止进行吞咽等动作。间隔4d进行1次注射,1个疗程为4次。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用药后进行不良反应的观察,主要有消化道反应、水肿、血糖升高。疗效评价标准:受损频率听阈经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定为痊愈标准;受损频率听阈经治疗后提高>30dB,定为显效标准;受损频率听阈经治疗后提高15-30dB,定为有效标准;受损频率听阈经治疗后提高经治疗后提高未达15dB,定为无效标准[3]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试验的数据的分析以SPSS22.0软件来进行,计数资料进行表示时用(%),行的则是x2检验,P<0.05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予以对比的是两组临床疗效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其显著比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7%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 1 予以对比的是两组临床疗效[n(%)]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47)

17(36.2)

12(25.5)

7(14.9)

11(23.4)

36(76.6)

治疗组(n=47)

19(40.4)

16(34.0)

10(21.3)

2(4.3)

45(95.7)

x2

7.2308

P值

0.0071

2.2 予以对比的是两组不良反应

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仅有1例水肿和1例消化道反应,对照组则有6例消化道反应,水肿、血糖升高各有2例。治疗组4.3%要比对照组21.3%低,差异显著(x

2=6.1138,P=0.0134)。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具体指的是原因不明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一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以单侧听力下降为典型症状表现,同时伴随明显的恶心呕吐、耳鸣眩晕、耳堵塞感等临床症状。可从自身免疫学说、病毒感染学说、循环障碍学说等方面确定病因所在[4]。现阶段最理想的治疗方法就是糖皮质激素,另外,高压氧、抗凝、抗血管等综合性治疗也可取得显著性成效。

地塞米松作为常用的糖皮质激素之一,其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轻易不会出现水钠潴留。将其应用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中,主要通过对内耳中激素受体发挥作用的方式,进行抗病毒、免疫抑制、抗炎。全身用药的治疗方式,局部药物浓度偏低,会相应的减轻抗炎作用,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局部用药浓度,而耳后注射的方式,不仅可以达到这一要求,且操作简单,依从性良好,备受青睐与肯定[5]

此次研究所得结果为: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行比较时,对照组低于治疗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由此表明,耳后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对提高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具有显著性的效果,可在临床治疗工作中优先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声伟,陈伟东,林楚标,方忠泓.地塞米松不同途径给药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6):123-126.

[2] 樊建华,石润,齐勍.地塞米松注射液不同给药方式对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9,30(17):2259-2261.

[3] 姚晨,李增沛.耳后骨膜下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02):77-79.

[4] 范彩云,王坤.耳后注射地塞米松联合银杏达莫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7,19(06):54-55.

[5] 索良东,郭俊杰.耳后注射甲强龙与鼓室内注射甲强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48(07):867-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