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体会

卢姣 张小菊 杨冬梅 吴泽菊 张莉 李玲

岳池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四川 岳池 638300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3月13日至5月5日患者使用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例数,运用品管圈对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设定目标、制定相应对策及实施,评价实施品管圈方法后,患者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例数,对比前后两组发生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变化。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从75.83%降至39.17%,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及团队凝聚力,可促进患者对留置针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置管依从性的提高。

[关键词] 品管圈 静脉留置针 非计划拔管 固定方法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钢针的替代品,套管柔软,操作简单,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在2017年版《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中指出外周静脉留置针在使用72-96小时后应进行更换。而在临床上因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患者自身血管因素,药物刺激等因素导致留置针不到留置时间就出现回血堵塞,液体外渗,局部红肿等问题,造成了留置针的非计划拔管[2]。在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增加了护士工作量,降低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时甚至还可能会引发医疗纠纷。岳池县人民医院泌尿科通过运用品管圈,并以“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为活动主题,旨在提高泌尿科留置针的使用时间,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9年 3月13日 - 5月5日在泌尿外科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治疗的120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5月8日至7月7日在泌尿科使用留置针进行治疗的120例住院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73例,女性47例;年龄19-87岁,平均年龄(67.3±6.1)岁。观察组中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龄16-89岁,平均年龄(64.4±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由8名医护人员组建品管圈,护士长任圈长,然后确定主题“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再拟定活动计划进度表。

1.2.2现状把握。通过现状调查对照组的120例患者中有91例因堵管、液体外渗、局部红肿、疼痛等原因造成非计划拔管,非计划拔管率高达75.83%。现状调查表见表1。

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查检表

总人数

回血堵管

液体外渗

局部红肿

局部疼痛

静脉炎

穿刺点渗血

正常拔管

合计

120

41

8

15

20

1

6

26

百分比

100%

34.17%

6.67%

12.50%

16.67%

0.83%

5.00%

24.17%

100%

75.83%

24.17%

1.2.3现状分析及真因查找。圈员对查检结果进行分析并制作鱼骨图,经过整合并依据巴莱特定律选出要因为:①固定方式不当②封管技巧不足③穿刺部位不合理④患者保护知识不足,并经真因验证均为真因且作为本次活动的改善重点。

1.2.4拟定对策并实施。根据护士对留置针固定不当、封管技巧掌握不足、穿刺部位选择不合理,患者对留置针保护知识不足等问题制定出相应对策并实施。

1.2.4.1由圈长对全科护士进行2017年版《静脉输液技术操作规范》的培训学习,由静脉治疗小组护士对留置针置管、固定、封管、维护全过程示教,使全科护士掌握静脉治疗相关规范,提高静脉治疗安全意识,并能在工作中落实。其中重点培训留置针固定方法、封管技术、穿刺部位的选择、留置针维护等环节。

1.2.4.2留置针固定:选用无菌透明敷贴有效固定留置针针柄。备好无菌透明敷贴,将针座完全置于贴膜内,以穿刺点为中心,无张力放置、塑形、抚压的方法固定。最后 U 型固定延长管,与血管平行,输液接头高于导管尖端、高举平台法。再用胶布固定延长管,防止留置针脱落。

1.2.4.3规范封管技巧: 正确封管是提高留置针使用时间的关键,即将适量液体注入留置针内,其目的是起到防止套管内血液凝固,进而保持套管的通畅性。抽取5ml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正压封管,封管前先将针头拔出至仅剩针尖,封管液剩0.5ml-1ml后,在推注过程中边推边拔出针头(推液速度>拔针速度),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避免血液返流凝固,从而阻塞针头

[3]。最后夹闭夹子且夹子位置要靠近延长管的起始部。

1.2.4.4合理选择穿刺部位:了解患者病情,评估血管状态,合理选择血管及留置针型号,同时向患者讲解留置针的使用目的及安全性,提高患者对使用留置针的依从性。选择血管时,应以粗大、固定、笔直的血管为主。成人下肢血管不作为首选部位,前臂中上1/3与中下1/3之间是外周浅静脉留置置管的最佳选择。选择活动度少、小的肢体作为置管肢体,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常规选择左侧肢体。

1.2.4.5对重点环节进行质量控制。重点检查护士固定方法、封管技术、夹子夹闭等环节,对不规范的操作进行现场培训,尽量减少因护士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非计划拔管。

1.2.4.6落实健康教育: 加强对使用留置针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使用留置针注意事项的知晓率及配合度,降低非计划拔管率。注意事项:置管肢体不提重物、洗衣服、起床做支撑时太大的用力;脱衣服要小心,防止留置针脱落;患者输液完毕后妥善固定留置针,指导患者使用清洁的短款丝袜或手帕固定留置针。患者返回病房时及时查看留置针的情况,如有留置针回血及时处理。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施5f16ac15bde16_html_2627e18c5e8948ca.gif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效果评价 实施品管圈后,对 2019年5月8日-7月7日使用留置针的120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因固定不当,封管技巧不足,穿刺部位不合理,留置针保护知识不足等因素造成的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降至3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前后数据对比见表2。

项目

改善前

改善后

调查时间

2019年3月13日—5月5日

2018年5月8日—7月7日

留置针置管数

120

120

留置针非计划拔管数

91

47

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

75.83%

39.17%

资料来源

留置针非计划拔管查检表

2.2 经过活动,圈员的积极性、责任心、团队凝集力、沟通配合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是积极性和活动信心方面。

3 讨论及小结

开展QCC活动后,非计划拔管率降低了36.66%,成效显著。但非计划拔管率仍处于较高水平,高于文章中所有参考文献(最高29%)。

此次QCC活动从选题、要因分析、制定对策阶段到效果评价到最后制定留置针操作的标准化的整个持续质量改进过程中,提高了护士对留置针的理论水平,健全了留置期间的管理制度。活动过程中护士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文献,通过团队协作,发挥群策群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提高团队凝聚力的同时提升了自我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魏涛,谭艳,谌永毅,彭思意,李星凤,李旭英.成人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情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8,09(33):6-9

[2]李小玲,陈贤,张美蓉.品管圈在降低老年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5,06(23):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