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护理标识对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研究护理标识对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肖红娟 严云铃

四川省人民医院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72

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在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用对照和观察的方法,分析采用护理标识的管理模式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需两组研究对象,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间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选取340例,将其随机均分。给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标识管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94%,对照组为15.30%。观察组满意度为95.88%,对照组为64.71%。因此观察组总体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如果对重症监护室患者采取护理标识管理模式,则会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加快康复进程,患者满意度普遍较高,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护理标识;不良事件

如何有效降低重症监护室患者治疗护理过程的风险,对护理工作进行高效管理,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是患者康复的保障。如果在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取护理标识管理模式,即利用醒目的图标文字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警示,防止不必要的风险的发生,提醒护理人员按照标准进行操作,则会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加快患者恢复健康进程[1]。本次实验选取了34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护理标识管理模式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监护室患者中,选取了3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对照组170例患者中,女性78例(45.88%),男性92例(54.12%),患者年龄分布范围是:20岁~79岁,平均(47.62±2.93)岁。观察组170例患者中,女性82例(48.24%),男性88例(51.76%),患者年龄分布范围是:23~78岁,平均(51.32±2.28)岁,对比了患者的所有基本资料,发现数据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给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标识管理模式。具体护理标识管理措施如下。

1.2.1患者标识。在患者初入重症监护室时,核实并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血型等,将以上信息标记在腕带上并让患者佩戴。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先根据腕带核实患者身份信息后,再进行操作的流程准则[2]

1.2.2床头卡标识。每位患者的床头都应遵照医嘱,结合患者病情明确患者的过敏药物种类、护理级别、患者既往病史等放置醒目的床头卡,便于护理人员的核对,防止操作失误。除此之外,还可添加防坠床、防患者压疮等标识提醒患者。

1.2.3药物使用标识。某些患者可能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为防止药物用量错误,可利用不同颜色的标识卡标记不同药物的信息及服用方法和用量,将其放在醒目位置,方便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3]

1.2.4导管标识。当患者进行高危护理时,需要用到多个导管,可利用颜色对导管管理程度进行标识,同时标明评估频率、留置时间等,便于护理人员操作管理。

1.3观察指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对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和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包括身份信息核对有误、药物信息识别有误、导管管理有误和感染。满意度包括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三项。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计数方式和x2检验,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不良率对比

观察组(170人)身份信息核对有误率为0(0人)、药物信息识别有误率为0(0人)、导管管理有误率为1.76%(3人)和感染率为1.18%(2人),总护理不当率为2.94%(共5人)。

对照组(170人)身份信息核对有误率为2.35%(4人)、药物信息识别有误率为4.12%(7人)、导管管理有误率为4.12%(7人)和感染率为4.71%(8人),总护理不当率为15.30%(共26人)。

观察组护理不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170人)十分满意率为88.24%(150人),满意率为7.65%(13人),不满意率为4.12%(7人)。总满意率为95.88%(共163人)。

对照组(170人)十分满意率为48.24%(82人),满意率为16.47%(28人),不满意率为35.29%(60人)。总满意率为64.71%(共110人)。

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重症监护室接收治疗的都是危重病人,需要检查和治疗的项目步骤繁多,再加上病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护理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病区环境,这些为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并且病人在治疗期间风险很大,容易引发医患矛盾,对医患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是医疗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94%,对照组为15.30%。观察组满意度为95.88%,对照组为64.71%。因此观察组总体结果优于比对照组。

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没有提醒标识作用,护理的日常操作依靠护理人员自身的责任心与细心程度,主观性比较强,不能防止护理人员因为疲惫而出现失误情况的发生。而护理标识管理模式为护理人员提供了警示作用,在进行常规操作前,醒目的警示标识能有效避免不正规操作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如果对重症监护室患者采取护理标识管理模式,则会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加快康复进程,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美琼.护理标识卡在减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5):168-170.

  2. 张彬.护理标识对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的影响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 ,2017,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