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抢救室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2

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抢救室患者中的应用

涂梦灵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北京 石景山 100040

【摘要】目的 研讨急诊抢救室患者中应用早期预警评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0例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入的急诊抢救室患者,实施早期预警评分,对比早期不同预警评分患者的病死率和存活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病死率相比较中,评分0分和1-3分(单变量小于3分)病死率均为0,评分1-3分(单变量等于3分)病死率为2.18%,评分4-5分病死率为15.29%,评分大于等于6分病死率为31.29%,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P<0.05);存活患者预后情况相比较中,评分0分治愈率为89.85%,评分1-3分(单变量小于3分)治愈率为75.00%,评分1-3分(单变量等于3分)治愈率为55.36%,评分4-5分治愈率为27.08%,评分大于等于6分治愈率为13.39%,评分越高,治愈率越低(P<0.05)。 结论 急诊抢救室患者中应用早期预警评分有助于评估病情,判断预后,为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急诊抢救室;早期预警评分;病死率;预后

急诊抢救室内的患者基本都是病情危重、病情复杂、病死率高、疾病发展迅速,对医护人员的基础知识和工作能力要求较高。当前临床上对于急诊室内患者的病情判断和预后大多来源于医护人员的工作经验,没有客观依据,虽然近年来有健康和生理评分系统的应用,但是获取评分参数时间较长,不能快速发现患者病情改变[1]。因此在急诊抢救室工作中要建立一种快速高价值的评分系统,便于医护人员快速鉴别疾病的危险程度,及早的给予对症治疗。有研究表明,急诊抢救室患者中应用早期预警评分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和预后,以便于实施相对应的护理,提高患者生存率[2]。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我院2000例急诊抢救室患者,实施早期预警评分,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例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入的急诊抢救室患者,排除标准:(1)入院已死亡或在一小时内死亡者;(2)恶性肿瘤晚期患者;(3)心脏阵发性异常患者;(4)放弃治疗患者。其中女987例,男1013例,年龄20-86岁,均数为(53.45±5.64)岁。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早期预警评分,在入院时收集病历资料,用早期预警评分记录心率、意识、血压、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等等指标,观察连续四小时的尿量。护理人员依据早期预警评分结果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0分时:告知值班护士;1-3分或单变量小于3分时:监测频率改为每4小时监测一次,必要时告知医生;单变量等于3分时:立即告知医生,监测频率改为每1小时监测一次;4-5分时:告知医生对患者当面评估后听取医生指示,监测频率改为每半小时一次;超过6分时:立即告知医生进行抢救,监测频率改为每15分钟一次。

1.3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评分区间患者的病死率和存活患者预后情况,预后依据早期预警评分降为0分为治愈。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5f178c8a34994_html_56049bc20de46d26.gif ±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死率相比较

其中早期预警评分0分有325例,病死率为0例;评分1-3分(单变量小于3分)有400例,病死率为0例;评分1-3分(单变量等于3分)有458例,病死率为10例(2.18%);评分4-5分有654例,病死率为100例(15.29%);评分大于等于6分有163例,病死率为51例(31.29%)。

2.2 存活患者预后情况相比较

早期预警评分0分有325例,治愈率为292例(89.85%);评分1-3分(单变量小于3分)有400例,治愈率为300例(75.00%);评分1-3分(单变量等于3分)有448例,治愈率为248例(55.36%);评分4-5分有554例,治愈率为150例(27.08%);评分大于等于6分有112例,治愈率为15例(13.39%)。

3 讨论

在急诊抢救室患者中,时间是救治的关键,当病情即将恶化时,在数小时前可能会发出即将恶化的征兆,这些征兆通常表现为某些生理指标的改变,若能及时这些改变,便能进行早期干预,防止疾病的恶化[3]

本研究得出我院抢救室收入的2000例患者,早期预警评分大多集中在4-5分,病死率随着评分的增高而增高(P<0.05),尤其是评分4-5分以上的,病死率迅速升高。在存活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中,随着评分的升高治愈率越来越低(P<0.05)。早期预警评分的信息获得途径可靠,收集数据较方便快捷,可以随时随地的评估,不受硬件设备和环境的限制,能对患者受到一般处理后好转或恶化情况进行跟踪显示,能对护理措施是否有效做直接评价

[4]。早期预警评分能使引起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和潜在危险因素的重视,使预见性意识增强,使合理的干预机制更有效的启动和实施[5]。动态的早期预警评分可以将患者病情变化过程明确显示出来,当其中某项评分≥3分或评分有明显上升趋势时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起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医护人员能加强交流,配合默契感加强,使处理问题的决策能力变强[6]。早期预警评分还能使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在进行专业客观的评估生理指标时,能让护理人员自身专业和技能得到提高。

依上所述,急诊抢救室患者中应用早期预警评分能帮助评估病情,判断预后,为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值得临床应用和推行。

参考文献

[1]常星艳.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抢救室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2):58-60.

[2]黄璐,宋瑰琦,张小红等.国家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抢救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安徽医学,2017,38(2):240-241.

[3]卢生芳,郭玉刚,李长风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和生理评分系统及危险患者评分对急诊科抢救室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2):1414-1419.

[4]李香娥,屠伟芬,张彪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抢救室患者分诊中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34):4152-4155.

[5]龚豪俊,陈瑜,丁锐等.EWS评分系统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8):4070-4073.

[6]赖碧莹,周兰芳,邓顺谊等.早期预警评分对急诊科评估和抢救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6):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