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湘玉教授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 2

董湘玉教授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郑杨 陈颜 (通讯作者)

贵州中医院大学,贵州省 贵阳市 550001

董湘玉教授为贵州省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省第一届名中医,从事临床工作40余载,擅长脾胃病的治疗。董湘玉教授认为,脾胃病的基本病机主要为中焦气机阻滞,气滞则运化失司,水湿内生;气滞则精血运行不畅,进而形成痰瘀。病理因素主要为“气滞、痰湿、瘀血”,表现多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而运用“和”法治疗,效果显著,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脾胃病;和法;经验;董湘玉

和”法的溯源

“和”法源于《黄帝内经》,强调以“和”为本,将“和”法视为治疗疾病的最高法度和基本原则,如“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伤寒杂病论》中“和”字出现过多次,张仲景认为健康在于“和”,如“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把“阴阳自和”作为病愈的标准,用调和上下、气血、阴阳、寒热等方式,奠定了“和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金代成无己首次将“和”法与伤寒少阳半表半里证相关联,在《伤寒明理论》提出:“伤寒邪气……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并提出“和解”法对应主方为小柴胡汤。[1]

和”法的内涵

“和”法是八法之一,运用寒凉、温热、辛散、补益等不同功效的药物配合使用,以达到疏通表里、和解寒热、调理脏腑等作用的治法。邓中甲认为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等作用,用于治疗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称为和解剂,属于八法的和法,因此将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三类[2]。段富津主编的《方剂学》将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3]。董湘玉老师认为,“和”法不是单一的治法,寒热虚实据此综合调之,脾胃病的病机往往是脏腑同病,气机升降失调,虚实寒热夹杂,治疗需要顺应脾胃特性,注重脏腑同治,气机调畅,阴阳兼顾。运用“和”法治疗,最为合适。

如董老师常用代表方: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剂,治疗伤寒少阳,以及邪伏于半表半里之病症。用此方加减治疗脾胃失和的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汁返流性胃炎等病,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复发率低。此经方是董老师临床最常用的方子之一,董老师常以太子参替换人参,因人参太过温燥,易伤营阴,而太子参味甘寒,即可益气,又可养阴,较为平和,不易引起阴阳的偏差。

柴胡桂枝汤:《伤寒论》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也,柴胡桂枝汤主之。”此为太阳病未解,而又并入少阳,形成太阳少阳合病。柴胡桂枝汤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组成,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不利,桂枝汤解肌祛风,散太阳表邪,是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临床上,董老师常用于治疗少阳胸胁苦满兼虚寒症状,或兼营阴失去和证。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为调和寒热剂,用于小柴胡汤证而反被误下,损伤中阳,导致寒热互结,而致心下痞兼呕吐,组方特点为辛开苦降以调节升降,寒热并用以调和阴阳,补泻同施以兼顾虚实。在临床上的脾胃系统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胃肠炎等,常出现脘腹痞满,呕吐、呃逆,纳呆,其病机多是升降失和、寒热错杂,因此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这一类疾病疗效甚好,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复发率很低。董老师在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脾胃病时,常配合理气、化痰、通络、消导等治法,增强疗效。

典型病历

熊某,女,60岁,感冒2月,痰多,口苦,头痛,自觉胃脘凉,纳呆,偶有嗳气,无反酸、烧心,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弱。以小柴胡汤加减治之,处方: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0g、太子参10g、生姜2片、大枣3枚、桂枝10g、白芍10g、茯苓15g、川芎10g、甘草6g。服药后诸证均减轻,原方7剂,病痊愈。

按:患者外感未经正确诊治,由太阳内传,邪入少阳,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之间,少阳受邪,枢机不利,胆火上炎出现口苦;脾胃气机不畅,气血运行不和,胃脘失养则自觉胃脘凉;肝胆气郁,疏泄失常,影响脾胃,脾失健运则不欲饮食,影响肠道,则导致大便不畅;肝气犯胃,胃气上逆则出现嗳气。仲景云: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只要见到柴胡证的一部分,只要能反应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的病机,及可应用和解法,治以小柴胡汤。董师认为小柴胡汤主要是治疗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滞、水停、火郁,这些病理因素又反过来阻碍少阳气机,因此气机运行不畅为标,少阳枢机不利为实,标本同治,方能痊愈。而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应该既要能祛除病邪,又要能不损伤人体正气,小柴胡汤的和解作用就是用调和的方法,避免邪正相争,所以小柴胡汤加减能在临证中广泛应用,获得满意效果。

[4]

参考文献:

1.范方馨,刘碧原,谢鸣.对和法与和解剂发展的追溯及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08):637-642.

2.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76.

3.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

4.姜平,董湘玉.董湘玉老中医小柴胡汤加减临证经验[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04):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