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节奏,艺术的畅想——谈小班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2

生活的节奏,艺术的畅想——谈小班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探索

尹宏图

徐州市铜山区马坡镇中心幼儿园 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生活化、游戏式的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小班幼儿的音乐兴趣和表现能力,“节奏”使幼儿能够显著感受到的音乐元素之一。本文立足小班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建议,激发幼儿的欣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字】 小班 节奏感 生活化 游戏

节奏是音乐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音乐的生命。各种节奏类型组成了风格各异的音乐,辅助凸显了音乐形象和情节,鲜明的形象特征吸引着小班幼儿的兴趣和模范、探究的行动,使幼儿在自主探索音乐特点和创造的道路上主动前行。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从众性也较强,规律的节奏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激发幼儿强烈的音乐兴趣,在自发自由的动作表现中增进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力。

一、倾听、欣赏和感知节奏。

听,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幼儿从倾听中获得一些经验、收到启发。在音乐活动中,倾听是受到教师和幼儿关注的学习方式。在引入“节奏”概念之前,不放先引导幼儿感知节奏,为学习表现和创造节奏做好心理、能力上的准备。

(一)汲取生活中的“节奏”。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许多艺术家们的灵感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幼儿日常听见的风雨声、汽车声、走路声,以及说话声,都是有节奏的,经过提炼,成为启发幼儿节奏感受的优秀素材。

下雨了,幼儿会告诉大家:大雨,哗啦啦!教师问孩子们:大雨怎样落下来?幼儿有的快速拍手,有的跺脚,有的蹲下身体又站起来,有的把双手放在头顶——从上落到下。快慢、声音的大小都是幼儿感受到的自然的节奏、生活的节奏。

幼儿不但要去听,还要学会听的能力。来自生活与自然的声音纷杂繁复,幼儿如何“听出”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呢?这有幼儿的主观选择,也有教师的适宜引导。

同样是下雨,辰辰的表达则有力度得多:他的双手在头顶快速挥舞着,嘴巴里发出“呜呜呜呜”的声音,他说:“大风来了!”接着,他的双脚小跑起来,大家仿佛感受到“一片大大的雨云从这里飘到了那里”。孩子们说:雨真大呀!小班幼儿的行动思维使得他们伴随着动作、语言综合表达所感受到的“雨”,表现自己对气候季节变化的感受,具有宝贵的价值。将幼儿的表现拍摄下来,并和幼儿一起动作:“嗒、嗒”地跺脚,“啪、啪”地拍手,从自己的动作中感受节奏,成了极具参考、反思和总结价值的研究资料。

创新要从娃娃抓起。在音乐节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有其优势。小班幼儿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他们更有机会和空间实现从模仿——创新的跨越。对幼儿来说,一个小小的不同就是创新,并成为继续创新的起点。

(二)引入游戏中的节奏。

《指南》指出:“应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推动着不同兴趣经验的幼儿在自有水平之上持续发展,达到最近发展区,对于每一个幼儿来说都有着令人愉悦的促进作用,也使幼儿学会自我评价、分析判断,是教师了解幼儿、发展幼儿的重要抓手。

1.采用节奏调节游戏环节。

日常中,教师会采用动静交替的方式组织活动,调节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教师发现,音乐也能起到调节的作用,且没有教师语言调节的弊端:有的幼儿听不明白、或是会遗忘。经过尝试,教师在小班幼儿中进行用玩具兵进行曲、小夜曲调节游戏的开始、结束和游戏中的气氛调整,能够帮助小班幼儿放松身心,并有机会在结束的时候利用五分钟左右时间进行整理收拾。我们会发现,充裕的时间有助于小班幼儿观察、思考和完成任务,幼儿收拾游戏材料不再忙乱,变得更加有序,保障了不同水平需求的幼儿都能尝试自主整理的需要。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幼儿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是幼儿独立活动时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幼儿可能的发展水平,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教师深感,“整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具有持续的、显著的教育意义,应把这一权利还给幼儿,让幼儿在不催促中思考判断、探索和发展自己。

2.适宜的模仿与同伴学习。

小班幼儿从众性强,有时喜欢模仿同伴行为,使得他们更有机会关注到同伴的艺术表现。节奏活动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幼儿是否都积极活动起来了,而非一些甚至个别“符合节奏活动要求”的幼儿,要鼓励幼儿观察模仿同伴,直至大胆表达属于自己的节奏。

3.尊重个性化的表达需要。

在现代,幼儿接触的事物更加丰富多元,家庭社会条件也更允许他们表达个性,常常可以见到幼儿对音乐、节奏做出快速的、个人化的表达,前面的“大雨”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幼儿出现了较为激烈的表达,也应予以理解。

如幼儿俊俊在“两只老虎”中,模仿老虎大吼的声音,引得孩子们竞相模仿,一时间班级成了“虎园”。这是幼儿的众性,也是个性的引发。教师巧妙提问:老虎在什么时候这样吼?幼儿答:饿的时候。高兴的时候。生气的时候。教师追问:老虎吃饱了,生完气了,要睡觉了,是什么样?幼儿立刻表现出轻轻走路、蹲下“睡觉、休息”的动作。这就是不同节奏的表达,教师借助音乐完成了引导幼儿欣赏分辨不同节奏型的过程。

二、尝试理解常见的节奏型。

经过以上持续的铺垫,幼儿对节奏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了解,明白了“节奏”是串联起音乐的重要部分,他们也喜欢上了大胆表现节奏,已为进一步学习理解和创造节奏做了准备。

1.固定时间的小游戏。

幼儿的生活需要规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作息和习惯。小班幼儿也十分适应并喜欢有规律的活动,这使他们能对将要进行的活动有所预计,做好准备。可以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小游戏。如餐前活动中告诉幼儿今天的午餐是什么,引导幼儿拍拍手、点点头相互交流,以示欢快,既促进了愉快进餐,又让律动学习渗透于生活中,又在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

2.自创的节奏游戏。

我们重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更重视他们学习的感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好奇心、自主感是推动其持续探索的动力。

如幼儿在律动《小动物走路》中,有的“小兔”跟着音乐节奏一下一下跳,有的快快跳一下再停一下,这就是不同的节奏型,幼儿是由感受、由经验而发。教师根据幼儿表现,及时出示了表示两种节奏型的小兔图谱:XXX,XX X,幼儿立刻明白了“节奏”是什么,表现起来也就更加顺利了。

3.加入乐器大家庭。

随着律动活动的深入,幼儿不再满足于自己身体的动作,各种乐器成了表现和创造节奏的好帮手。当幼儿开始使用乐器,他们需要再次转换对节奏的感受——从身体的运动到控制乐器,幼儿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节奏的概念,体会创造节奏的乐趣。此时,教师可以将幼儿创造的节奏型记录下来,整理成图谱,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继续关注并自主表演。

音乐节奏不仅仅存在于音乐本身,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引导幼儿感受节奏,并不是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是从小培养幼儿“音乐的耳朵”,使幼儿浸润在具有节奏感的艺术氛围中、生发一颗艺术的心灵,不但调整心境、陶冶情操,更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笔亮色,愉悦心情、也愉悦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音乐教育》程英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3.9

2.《音乐活动这样做》曹冰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7

3.《幼儿园音乐教育与活动指导》王惠然 李雁 罗淑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

4.《声势:音色节奏与身体》陈蓉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6.12

本文系徐州市教师个人课题(运用律动活动培养小班幼儿节奏感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19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