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的舒缓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2

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的舒缓对策

王麒

武汉市优抚医院精神科三区 ,护师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在我国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均取得杰出成就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生活节奏日趋紧张和快速,精神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攀升。逐年增加的精神科患者与不断减少的护理人员形成了尖锐的供需矛盾。这导致现阶段精神科护士们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势必会引发精神科护士的心理问题,并进一步加剧本就比较严重的流失问题。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舒缓对策

现阶段精神科护士普遍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而其抗压能力却没有得到明显提升,其精神压力的来源与工作对象与环境有着非常直接关系。而通过对这些压力产生因素的优化,则能够有效舒缓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之中。

一、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特点分析

  多种研究的数据表明,精神科护士在焦虑水平上明显高于其它行业,甚至在护士群体中都处于较高水平。从我国的现实来看,该群体的心理压力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入职时间与焦虑强度成正比

在精神科护士入职之初,其心理压力与其他行业没有明显差别,可是随着工龄的增加,其焦虑强度不断增大,抑郁、个性变化大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心理健康状态每况愈下。其引发原因在于庞大的精神病患群体与有限的护理群体之间的悬殊对比,几乎每一名精神科护士都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之中。年轻人在这种状态下或许还能支撑,但是年纪大的护士由于自身精力、家庭事物等方面的原因则显得力有未逮。

(二)护患纠纷的影响

很多精神科患者在患病时对自己的肢体缺乏控制能力,导致他们的行为责任能力存在欠缺,经常容易发生伤人、自伤等事件。而患者家属经常将这些事件发生的诱因归之于护理工作的失误,要求当事人进行赔偿甚至追究法律责任。调查数据显示,有半数以上的护士遭到过家属的无理投诉,5.8%的护士遭到过两次以上类似事件。

(三)社会观念的误解

现阶段我国精神科护士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第一来是受我国传统重医轻护的影响,病患及家属将康复的功劳几乎完全归之于医生,而对同样付出诸多心血的护士人员却很少放在心上;第二是社会对精神科患者持有偏见,认为他们都是思维不正常的人,和这些人长久共处,必然也会变得神经质和无法沟通。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导致很多精神科护士产生了调转甚至转行的想法。如果这种想法长期困扰,就会出现焦虑和易怒等极端情绪,从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

二、舒缓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的策略

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现阶段精神科护士面临着强大的精神压力。因此要想有效舒缓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就必须要找准切入点,精准发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投身于工作之中。

(一)开源拓流,提升人力资源效率

花大力气解决现阶段日益尖锐的精神科护士供需矛盾。一方面鼓励各医护院校的精神护理专业扩大招生份额,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医院方面也应以特事特办的原则,在精神科护士的职称晋升和薪资增长等方面适度降低门槛,使现有的护士们能够安心于本职工作。另一方面针对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值班计划。精神科护理工作是非常繁琐的,白班时就已经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那么再上夜班很容易激发护士的职业惰性。因此要在安排值班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每位护士的客观情况,安排上夜班的护士也应适当延长他的休息时间。此外,精神科的工会小组还应多组织旅游、修养等活动,帮助护士放松心情,使其身心能够得到有效恢复。

(二)帮助护士摆脱护患纠纷的困扰

由于精神科患者所具备的不稳定性,近年来我国护士人身伤害事件时有发生。为了提升安全性,各医院应在精神疗区科室的安全硬件上加大投入,除了装配高清晰度的全角监控设备以外,还应对门禁、危险物品等的处理也保持谨慎。这样不仅能够在护患纠纷时提供最有力的证据保护护理人员,还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病人在行为方面的异常,提升了安全性。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样的设计要避免给精神科护士带来禁闭感,使其不会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下产生对自己的处置是否得当的忧虑。

(三)加强宣传,实现科学认知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在于社会对于患者家属没有进行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对于护理工作的预期过高,缺乏对病患监护权的科学认知,也对相关的治疗流程并不了解。因此一旦有意外情况发生,就将事故责任统归于医院,而护士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人员,自然首当其冲。因此医院宣传部门应在电视、网络等媒介上开展对精神病患者认知的宣传,引导社会大众形成对该项工作的科学认知,从而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三、总结

精神科护士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已经导致他们出现了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精神科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各部门应主动履行职责,出台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舒缓压力,从而确保护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念红,钱一平,精神科护士心理资本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9, 5(3):215-218.

[2]王婕, 武克文. 精神科护士正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心理资本为中介[J]. 心理月刊, 2019(10):1-3.

[3]李建华, 王晓娥, 裴建琴, 精神科专科护士培训需求的质性研究[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 38(12):1731-1734.

作者简介:

王麒,男,1994年10月14日生,武汉市优抚医院精神科三区,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