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乡村初中“名著导读”教学有效性的评价

/ 1

小议乡村初中“名著导读”教学有效性的评价

应小平 范蒙蒙

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 223200

近几年,中考命题者对于名著阅读的考察仅仅停留在对作品内容的了解,这种纯记忆性的考题导致了学生对阅读名著兴趣不浓,浅尝辄止。因此,名著阅读评价的有效性才能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真正汲取作品的精髓。我校老师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多维度的评价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过程性理解评价

1.做读书笔记。一个会做笔记的学生一定是一个好学生。笔者在班级里发现,大部分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会按老师的要求摘抄一些优美语段并进行仿写、背诵。当学生做笔记时,就已经把阅读得到的知识输入自己的大脑里,加上平时的翻阅复习,学生的读写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写阅读感悟。很多家长会说,我家孩子读了很多书,怎么语文成绩还是提不上来,作文还是不会写呢?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生只顾着读书,而没有思考,更谈不上把自己的思考整理成“读后感”了。其实,一篇“读后感”才是读完文章后真正属于自己的收获。相反,如果阅读了很多书籍还写不出一篇“读后感”,那就说明这些知识你还没有掌握,这样的阅读根本没有意义。如读老舍的《骆驼祥子》,有的老师为了应试的需要直接要求学生背诵标题“骆驼祥子”的含义。这样做,看似短时间内应试没什么问题,但根本就培养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认为多读一本名著就要多背不少问题的答案,苦不堪言。而我则是引导学生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进行探究:①祥子和骆驼怎么联系在一起了?②祥子在什么时候会被那些人称作骆驼?③在名字前加骆驼二字,说明了什么?通过以上问题的导引,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就被激发了出来,促进了学生的深度阅读,所得出的结论自然就比直接背诵的答案更加内化于心了。

3.其他。续写,给人物写书信,写读书记录卡,写人物简介等等。例如读完《骆驼祥子》后,老师请同学们给祥子写几句话。有同学这样写:“命运其实没有轨迹,关键在于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要学会把它们踩在脚下。”这样的语言完全体现了该生思维的逻辑能力,可以说达到了阅读名著,滋养灵魂的目的。

二、活动中生动评价

1.朗诵会。《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著名演员姚晨参加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就选择了《朝花夕拾》中《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朗诵篇目,借助深情地朗读,分享了与保姆之间的故事,感情真挚,令人动容。受其启发,笔者组织了班级“朗诵会”,同学们选择这部作品中自己的喜爱的篇目,配乐朗诵,全体同学参与投票,选出自己最爱的朗诵者及其作品。较之冷冰冰的试题,这样绘声绘色的演绎,极大地点燃孩子们阅读的热情,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其实,初中必读名著中,有很多作品是可以用来朗读的。比如,老舍先生就说过:“《骆驼祥子》可以朗读,他的语言是活的。”这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作品语言大气幽默,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讲授《骆驼祥子》这部作品时,课上适时让学生单独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然后,生生互评、师生共评,反复揣摩、表现,让学生逐渐走进人物的内心,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我想,谈对一部作品的理解,没有比朗读这一评价方式更真切、更明了的了。

2.说书会。初中阶段的经典名著大多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讲述章节故事。如在七下笔者就用两个月的时间围绕《海底两万里》做课前五分钟说书会,让同学们经历一次次奇幻美妙的探险之旅。这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一举双得。

3.知识抢答赛。问题的引导可以一定程度地规避学生在阅读时的粗枝大叶。如七上阅读《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结束后,年级组适时组织了一场知识抢答PK赛。班级初赛产生最强实力选手,再次组合,强强联手,进行现场决赛。梯度的问题设计逐步将学生阅读引向全面和深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目前,我市的中考正在从对名著内容知晓程度的考查逐步向精彩片段的阅读赏析转变;从纯记忆性的考题向对名著的感悟、鉴赏能力的考查转变,更加注重了试题的灵活多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将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的能在阅读中汲取名著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