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学立意 回归教育本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4
/ 3

立足教学立意 回归教育本真

赵艳

云南省保山市 腾冲市民族完全中学 云南 腾冲 679100

摘 要:追本溯源是历史学科的本质要求,而人文关怀指向下的教学立意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正确导向和策略。本文通过分析教学立意的存在意义、整体教学理念和整体教学实施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教学立意对于回归教育本真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教学立意 教育本真 人文关怀 整体教学

在人民版必修二关于经济史的教学课程中,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必修一政治史与必修二经济史之间有何关联?如何有效整合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经济史知识?笔者认为,解答诸如此类教学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立意的定位和回归历史教育人文科学的本真。

一、教学立意的存在意义

何为教学立意?顾名思义,教学立意服务于教学过程。关于教学立意的称谓,曾有教学主题、教学主旨、教学的“课魂”、“大观念”等说法,观其共性都是为教学实践的具体执行和完成起导向作用的。当前,历史教学的语文化、技术化、专业化和概念化日益明显,严重偏离历史学科的原点和灵魂——人文关怀。这种倾向警示我们:必须使历史教学回归人文关怀的主题,而且应该从人文关怀作为教学立意的价值取向开始努力。[1]

人文关怀并非是将历史教育完全政治功能化。目前,某些国家在国民教育中,出于政治诉求的考虑,毅然决然地隐藏某些历史片段,歪曲历史史实,这种教学立意使历史教学完全沦为了某些特权阶层维护其自身利益的政治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学的受众对象是学生,教学立意的高度和深度除了客观上影响着教学的实际效果,更关乎学生理性思维塑造、人格素养形成及价值观念取向。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将人文关怀具象化并融入教学过程中已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作为人文科学门类,历史学科囊括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军事、医疗卫生等广泛话题,构成了庞大知识体系。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透过这些琐碎的历史表象,进一步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人在历史创造方面的价值,正确认知人类不仅要推动历史车轮的向前转动,而且要引导人类和谐共生、谋求世界合作共赢。因此,断章取义式的片段教学方式并不符合历史学科的求真本质,而且严重背离历史教育以古为镜、资治当代的作用。

二、基于教学立意,树立整体教学理念

人类的认知习惯往往是以小见大,然而基于宏观的认识,才能准确把握微观细节。基于教学立意,树立整体教学理念具有必要性。

1、教学立意的特性要求

教学立意具有时限性。由于历史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不同经济、政治存在背景下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所以不同历史时期的教学立意没有固化的统一模式,教学立意是可变的、也是可发展的。相比之下,三维目标作为教学的短期目标,其优势在于它是在既定学时内,要求学生完成相应课时任务,这种将教学目标量化的方法即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又有利于学生及时有效的进行自我达标检测。当然,三维目标很大程度上仅仅是针对一个课时的教学立意,教学立意的定位应该考量不同的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单元教学、专题教学、导入教学、小结教学等。在不同类型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无论执教者基于何种教学目的和立意要求,整体教学观都能够帮助施教者或是受教者准确掌握一单元、一册教材或是一个主题教学的知识结构,并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网。

2、出于教学服务对象特殊性的考虑

在长期的高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高中学段中的大部分学生基本历史知识缺乏和历史思维淡薄的现象十分严重,进而影响到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加之,广大农村基础教育薄弱,与城市学生相较,农村学生在阅读能力、知识储备、理性思维及学科素养方面与之相差甚远。然而,历史教育的本真不仅是敦促学生完成相应阶段的学科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还要在“立德树人”的理念指导下,使学生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特性的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因此,在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内,以整体教学观为指导,对于历史学习贯通性和知识连续性具有重大意义。

3、课程发展的需求

从2019年以来,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开始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统编教材采用通史和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两种方式的结合即避免了通史篇幅较长和专题史时序混乱的缺点,同时能够合理编排教材,充分发挥通史和专题史各自优势。通史编写突显大单元、大情境的教学理念,它按照历史的时序性,充分揭示历史事件产生的时代背景,进一步阐释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问题等方面的阶段特征,这种方式对于知识断层和缺乏历史发展时序的学生来说,成效更显著一些。而专题史编写则突破了通史时序过长、内容繁杂的禁锢,能够有的放矢地将某个历史事件或是某个历史知识点渐序深化,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哪种教材编排方式,追本溯源始终是历史学科的本质要求,两种编排方式一直贯穿着整体教学理念,以防教学失真、歪曲历史原貌。

4、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学立意往往是空洞的、理论化的,只有将空洞的教学立意变成可操作的教

学实践,才能彰显教学立意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为此,基于教学立意而进行知识体系架构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整体教学观不仅能够将庞大的知识体系勾勒出清晰的知识脉络,还能够深化对知识点的认知,如同一章节内部关联,不同章节间的知识衔接,同时期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在具备一定历史思维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当偏移,对于学生能够完成的内容,可在老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学习即可。当然,历史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养成过程,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规划中就应当有所涉及,而高中阶段则是能力凸显、思维跃进的关键时期,更加注重历史学科素养的形成。

三、依托教学立意,实施整体教学

以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为例,整个单元包括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共四课。老师时常囿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认为本单元仅仅是归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以及总结各自的发展特点,结果平铺直叙式讲授方法桎梏随处可见。统观本单元设置,具有时间跨度大、知识覆盖广的特点,是高考常考部分,鉴于本单元的重要地位和教材编排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整个单元的授课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计划的、知识内涵不断升华的过程。

  1. 科学定位本单元的教学立意,即“展现古代中华民族历史光荣,反思传

统经济结构弊端,最终彰显时代精神”的教学主题,再运用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对子目、课、单元内容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进行梳理。具体来看,本单元教学立意按照分层递进的方式可设计为四个方面:一是利用学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概况和各种经济形态的发展特点,从而展现古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光荣;二是运用辩证思维反思传统经济结构的弊端和探究影响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三是高度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四是整个章节的升华部分,主要依托学生的学科思维,将历史与现实高度切合,从而达到彰显时代精神的目的。

2、本单元侧重于考察古代中国经济问题,由于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不够,难以准确把握古代中国某一时段社会背境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为此,运用问题导学的方式逐层解析相关知识要点,构建起教材整体教学观和知识体系的整体教学观具有重大意义。依照本单元教学立意设计的四个方面,我们在讲解核心知识和串联知识时,可以设计如下导学知识:

(1)针对古代中国农耕经济,设计问题:为什么古希腊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和对外贸易繁荣,而古中国却以农耕经济为主?古代中国农耕经济是否单指农业经济?

该设问既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必修一经济知识,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使学生深刻理解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又能够引导学生回到本单元农耕经济的结构上,明确古代中国农耕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种经济形态,其中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

(2)针对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设计问题:为什么古代中国农业长期占主体地位,而手工业和商业长期受到抑制?影响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这组设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尝试以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为知识背景,从政治环境、经济政策和国家意识等多角度分析相关历史问题,发现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上,农业相较于商业更具稳定性,便以统治者的管理和控制;政治上,统治者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还有耕作方式、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此问题得到解决后,进一步使学生感知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弊端所在。然而通过学习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又要使学生清晰认识到古代中国商业和手工业是有所发展的,尤其是汉唐、宋元、明清时期。

(3)针对小农经济,设计问题:根据《天仙配》片段,思考小农经济有何特点?小农经济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这组设问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将现实中的规模生产和古代小农户个体生产进行比较,更好理解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一系列特点,能够辩证看待小农经济在维护封建统治、增加赋税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但也存在农民负担沉重,阶级和社会矛盾一触即发等消极影响。从长远来看,小农经济因其自身局限性和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在此可关联明清时期,知道海禁和闭关锁国仍是重农抑商的表现和延续,一方面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中国长期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最终沦为西方国家殖民侵略的对象。此外,在整体教学指导下,可将小农经济置于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厘清其发展变化脉络,以便考量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4)针对现实问题,设计问题:今天农业在中国国家经济发展中占何种地位?农耕文明给今天中国留下了哪些历史印记和宝贵财富?

相关现实问题的设计能够带动学生用历史眼光反观现实问题,正确认知农耕文明给中国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印记和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典范,重农思想塑造了中国人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和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等。联系现实,当今农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仍起到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聚焦三农、关注民生,这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基因的一脉相承。

历史教育的本真是通过发挥历史学科在人文关怀方面的优势,培养既有历史情怀又具备求真思想的务实者和开拓者。为此,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以人文关怀为指向设计的教学立意能够为教学实施提供正确的导向和策略,彰显教学立意的存在价值。然而,针对教学立意的时限性、可变性和可发展性,教学实施手段和过程始终是施教者重视的关键环节。值得注意的是,整体教学观具备不同的分析和探究视角,如单元整体教学观、教材整体教学观和知识体系的整体教学观等,不同类型的整体教学观可适用于不同的教学设计和需求,有助于历史教育回归人文科学本真,培养胸怀国家民族大义和心系人类世界和谐共生的有志之士。

参考文献:

[1]张程远,人文关怀:历史教学立意的价值取向[A]﹒江苏教育·中学教育,2016,(0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