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4
/ 2

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杨蕊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 陕西省西安市 710054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新时代如何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如何补足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和不足,成为了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要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价值追求、扎实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切实加强基层疫情常态化防控能力建设以及构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现代新型社区关系等途径,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社区治理;现代化;基层社会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时强调:“加强社区建设很重要。基层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抓好,求真务实,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当地“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盘活社区各方面资源的发展思路,总书记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社区作为城市的基础细胞,是各项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工作的落脚点。大力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是加快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社区治理实际工作中,是社区治理的价值追求和根本出发点。因此,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区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战斗力,建立“民有所呼、我有所行”工作机制和党建品牌,全面完成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以区域化大党建为载体,形成街道党建、社区党建和属地单位的共建共治,共享党建资源,让各治理主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赢。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中,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传承和弘扬好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社区党员干部,打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社区干部队伍。

第二,扎实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

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要求的微观具体举措。一是要建立基层政府面向社区的资源统筹机制,推动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社区,增强城乡社区统筹使用各类资源的自主权。推行清单式管理服务,明确街道(乡镇)指导、支持和帮助社区工作的内容、范围、程序和形式,明确村(居)民委员会和社区服务站分别承担的事项清单以及协助基层政府或其派出机关工作事项清单。二是要加快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大力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和断头路打通、架空线缆落地工程。尤其在老旧小区改造当中,要注重充分倾听居民的诉求,多入户、多商议,在多元诉求中凝聚共识,与居民实现“共谋、共建、共评”的治理模式。尊重和回应居民差异化的利益诉求,真正做到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二是完善层次、多样化、品质化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把社区建设好,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目标实现好”。 要高度重视多元群体的差异性服务需求,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开放力度,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公共服务品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均等化,非基本公共服务(包括高端化市场服务供给)个性化、高端化,满足各类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提升老百姓生活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尤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的作用。

第三,切实加强基层疫情常态化防控能力建设。

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成为了抗击新冠疫情战争中除医院之外的第二个主战场,为我国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疫情成为了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一面“镜子”,反映出了在疫情防控需求下,基层治理体系运行的短板和治理能力的不足,也将社区建设常规状态中的问题和矛盾充分暴露出来。

总书记在安康市老县镇卫生院调研时指出,要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把各项防控措施常态化。一是要在物质层面加大投入,夯实维护安全的物质基础。1]储备必要的应急资源,确保社区具备防疫、防洪等维持社区基本运营的能力。关照不同社区的优势与缺陷,畅通资源支持机制,为政府系统、社会系统和市场系统的应急资源进入社区提供保障。二是加强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突如其来的疫情,充分暴露了基层治理中人手不足的现实难题。因此要切实补足基层治理短板,着力破除长期以来社区工作者收入低薄、人心不定、人才难留的现象。应从充实配优社区工作者人员队伍、切实推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改革和建立完善社区工作者培训机制等三个方面入手,改进和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第四,构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现代新型社区关系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市多福社区调研时曾深刻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左传·隐公六年》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将“与邻为善”作为治国的重要措施摆在了重要地位。“以邻为伴”就是希望生活在社区里的居民彼此间要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提出“组织居民群众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倡导移风易俗,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

要处理好社区邻里关系,其关键在于居民要树立“以善为先”的理念,这也是我们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排除万难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内在中华文化力量。2]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在全国各地,温暖友善的邻里关系在社区里得到充分加强和彰显,随着抗疫斗争的进程,“与邻为善”作为社区行动的文化内核,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温情剧。实现“以邻为伴”,就要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通过不同的社区活动和社区服务,重新把居民“组织”起来,形成各类社区自治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激活社区社会资本,培育居民社区参与社区生活的意识和内生动力。其中,做好“社区家文化建设”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重塑“以邻为伴”的新型邻里关系,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传统“家文化”,通过开展“家风家教”建设,重塑传统守望相助的熟人社区,努力构建守望互助、睦邻爱邻、共建共治共享、充满着温度和亲情的现代新型社区治理共同体。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需要全体人民长期共同努力的系统性工程,作为国家社会公民,要牢固树立起“社区人”的意识,切实关心和积极参与社区共同体建设,不断增强现代公民意识,政府要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激励,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来。当前,通过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不断提升居民的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打破社区的人际冷漠,形成“以邻为伴”的新型邻里关系,激发出社区活力,营造有温度的社区,实现政府、居民、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社区各主体间通过积极的、大量的沟通和互动,共同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平等协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吴晓林.建设“韧性社区” 补齐社会治理短板[N].光明日报,2020.3.25

2、张雷.新时代社区治理“两邻理论”初探[N].中国社区报,2020.5.12

作者简介:杨蕊(1984.12-)女,汉族,籍贯:陕西省渭南市,学历:硕士研究生,职务:中共西安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