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舟山市中心城区生态评估及修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4
/ 2

浅谈舟山市中心城区生态评估及修复

张浩 虞军军

舟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舟山 316021

摘要:通过对舟山市中心城区的山体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生态要素的生态评估,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明确舟山市中心城区生态修复的策略及重点。

关键词 生态评估 生态修复

前言

十八大提出“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基于舟山城市角度,为解决生态本底、生态环境保护亟需强化,优质土地资源快速消耗,城市可持续发展堪忧等两个现实问题,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工作是解决这写“城市病”问题的一剂“药方”。

1、生态评估

根据坡度、高程、耕地资源、生态公益林、饮用水源水库、水系河流、风景名胜区、楔形山体、山谷地带、交通及管线廊道、禁止建设区、郊野森林公园、现状农房集聚区等生态因子,划定高敏感区、次敏感区、低敏感区。

(1)山体环境

1)受损山体

舟山中心城区受损山体共分布有243处,主要分布于中央山体及楔形山体处,取土、采石等采矿活动形成的受损山体。破损山体产生地貌景观破坏、生态植被破坏、地质灾害隐患等问题。

2)山林农田

舟山从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角度出发,采矿和林地占用引起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天然植被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农田在病虫害防控上采用化学防治,更是导致环境污染,水质变差和严重的水源涵养功能退化。山顶多为郁闭度较高的次生森林,而农田种植导致部分土壤裸露,郁闭度不高,景观效果差,影响山体景观风貌。

3)山谷地带

舟山本岛的山坳内多有乡村集聚点依托于此发展,农居点、耕地、园地是构成山坳景观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的发展,原处于城郊结合部的山坳也开始被城镇建设用地渗入,形成“城——村——坳——田”的景观格局。整体空间格局看,山坳环山体布局,成为城镇人工环境向自然生态环境过渡的缓冲地带。

4)森林及通道彩化

高大乔木树种、复合林带少,树木生长势弱,风折、黄化等现象严重;普遍存在树种单调、缺乏考虑色相、季相和层次感,主体树种单一。

(2)水环境

1)饮用水源水库

水源地周边存在较多农户,农户住宅用地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面积1%以上的水源地较多,生活污染源较为突出。水源地周边的农业用地面积普遍占比较高,部分水库库区边建有交通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水污染事故是饮用水安全一大隐患。多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存在工矿仓储用地,大部分为仓储用地,但部分平原型水库周边工业用地较多,且防护距离不足,工业废水的渗漏、废气烟尘的沉降均对水源保护不利。

2)河道水系

现状平均水域面积率较低,蓄涝能力略小,排涝能力稍低。水源完全由降水补给,水体交换率略低,部分河道首位不相连,水体连通性不够高。水体交换率低、水体自净能力有所下降。部分河道存在一定过渡治理、片段化现状,生态性措施应用不够。部分城区内由于市政设施薄弱,污水处理能力较差,导致河道水系内生态功能退化,部分河道水质较差。自然生态区内河道由于人为生产和生活行为的进行,带来了一定污染,导致河道水系生态功能失衡。

3)岸线资源

岸线利用比较粗放,码头建设的积极性高涨,但普遍存在乱占用岸线、占而不用的现象。城区内部分港口工业岸线、渔业岸线及其他岸线,由于岸线粗放式开发,入海排污口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岸线周边水质较差,部分岸线生态失衡,存在一定生态安全隐患。城区内的岸线由于人为干预,部分岸线整体景观性较差,未能把岸线的景观性与生态性有效结合。不少岸线并未得到有效开发,尚处于原始状态。

4)湿地资源

对湿地生态敏感性因子进行评估,工业区及工业岸线区域的湿地生态性较弱,污染导致湿地功能退化,大面积的围垦,使得湿地面积有所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削弱,外来物种入侵对原生生态系统有所破坏,湿地生物资源利用过度。通过对湿地性质及其周边用地性质的分析,根据可达性、游憩机会、湿地功能、湿地生态敏感性等因素,综合判断景观敏感性高的区域具备保护修复及适当的利用可能性。

(3)大气环境

舟山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已达到92.1%,但受到区域外大气污染物影响,局部地域受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污染影响,存在灰霾天和酸雨率。仍需要控制本地污染,以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巩固空气环境质量全国领先优势。目前我市PM2.5本地污染源主要贡献为移动源48.63%,工业源39.32%和扬尘源11.32%。

2、生态修复

(1)修复目标

为了加快品质舟山建设,保护和扩大生态空间、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提高城市宜居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理想栖居环境的海上花园城市。

(2)修复原则

1)尊重自然过程

城市发展布局应与区域自然生态过程相协调,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和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环境承载限度内进行建设。在修复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尊重生态学原理进行施工。

2)注重安全节约

包括技术可靠、经济可行、运行安全、资源循环、风险最小、效益持续等方面。

3)加强多元融合

以人为本,注重生态功能与人类利用相结合,将景观、健康、文化等要素融入生态过程之中。

(3)修复重点

在中心城区范围内,通过对山体、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生态空间的评估,梳理各个生态系统,并提出如何保护或扩大生态空间和如何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建设方式。

(4)修复策略

1)山体环境

通过对中心城区采石场废弃地资料的分析,以分析山体的生态环境、提升山体景观品质、以节约实用的方式提升区域经济价值为目标,对全部受损山体提出分类整治的措施及相关工程技术指引。充分考虑矿地综合利用的价值,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到宜建则建、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景则景、宜地则地。依据生物资源保护评价、景观敏感度评价、地貌地质评价、游憩机会评价以及交通可达性评价把受损山体划分为生态恢复型、风景游憩型、再生利用型三种治理模式。

2)水环境

根据水环境评估反映的生态问题,确定河道、岸线修复区域重点区域,明确生态修复措施和生态修复技术。制定“一库一策”,分类保护与修复,因地制宜采用多种修复措施,科学合理的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将每个饮用水水源水库水体环境修复与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从源头确保饮水安全。保护修复湿地,建立保护区,制止导致生态功能集聚退化的海洋开发活动和人为破坏活动,加大海洋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对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港口的环境管理,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做好渔业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工作。

3)大气环境

分区治理保护农田、原地、湿地、饮水用水源水库、河道等自然生态基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干扰。在城市空间内构筑绿色廊道,城市公园等人工绿地结合自然生态基底,合理布局城市气候通廊,优化城市空间促进空气自然循环流动,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缓解热岛效应。

3、实施保障

1)组织保障

建立工作领导小组,以负责统筹、指导、协调、督促生态修复建设工作,从组织机制上对舟山市生态修复建设起到有力保障。各有关部门对接、跟踪、服务“生态修复”建设工作,对该项工作承担首问责任。领导小组不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影响项目按计划推进的部门或业主进行问责。

2)融资机制保障

按照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运用多种投融资手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型投融资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生态建设环境绩效评估导则(试行)[S].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生态评估与修复导则(试行)[S].2016.

[3]王忠杰,束晨阳,顾晨洁. 三亚城市生态修复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园林,2017(11)

[4]王玉圳.城市双修指导下的三亚山体修复规划探索[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