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语境中剧团管理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4
/ 2

产业化语境中剧团管理模式研究

杨怡薇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53000

摘要:作为世界三大古剧之一,古代戏曲穿越几千年风雨,成为至今唯一在艺术舞台上散发着炫目光彩的古剧。古代戏曲能够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它一直以丰富的题材、精湛的表演、多样的表演风格、贴近人民生活等特点,备受广大观众的青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观众面广,不分层次等级,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人们思想情感、生活风貌最直接的展现法式。斗转星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改善,当代戏曲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剧团解散、剧种消失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如何保护戏曲、改善剧团管理迫在眉睫。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艺术研究院曾对我国的戏曲剧中作过三次比较全面的调查。第一次调查是20世纪50年代末,据1959年9月《戏剧报》第17期至19期的统计资料,全国共有戏曲剧种368个;第二次是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卷》时,中国艺术研究院统计资料显示,当时全国共有317个戏曲剧种;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编撰《中国戏曲志》时的调查,有文字记载和演出活动的剧种共394种。《中国戏曲志》下限至1982年,到现在又过去了二十多个年头。在这二十多年里,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腾飞,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亦有了空前的丰富的变化。

我国表演艺术出现多元化趋势,戏曲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盟主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传统戏曲艺术不仅逐渐退出城市舞台,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缩小,一些剧种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保存和发展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摆在我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 剧团的困境

  1. 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舞台演出时人们艺术欣赏的一种主要形式,戏曲剧团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组织管理工作得力,各类表演活动十分活跃。演员们刻苦排练、努力练功、舞台作风严谨,完美诠释了“戏比天大。”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剧团的人员情况不容乐观。青年演员中的一些业务骨干,只要有排练演出任务,能扮演主要角色,他们是安心工作的。但他们正处在扶儿养女,家庭负担较重,而工资待遇偏低甚至数月拖欠工资的情况下,使得他们的思想处于动荡状态。并且一些单身青年演员追求高消费。敬业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离不开经济基础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哪里待遇好人就往那里去,条件好的留不住,没条件的却留下来。因此许多剧团出现了行当配置不全、年龄层偏大、乐队人员不齐等问题。对其演出剧目有较大的限制,更难以创作出精美的作品,竞争力不断下降。

(二)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

我国戏曲文化积淀深厚、遗产丰富。这些剧目和曲牌,只有少数整理出来,只有很少一部分收藏在剧团,有相当一部分或存放于老艺人的箱子里被蛀,或存留在老艺人的脑袋里,或留散在社会上。但因各种原因无法征集、收购,进行妥善保护。一些老艺人掌握的传统剧目和表演技巧也未能复排传承,随时随地可能因老艺人去世而失传的危险。因此经典的传统剧目已经很难再完整的搬演在舞台上,真可谓是一大遗憾。

(三)剧团的生存环境恶劣,经营困难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种工业化文明不断冲击着古典艺术的市场。戏曲事业作为文化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票房情况最直接表现出戏曲事业发展的繁荣程度。但在这些年,戏曲演出出现萎缩、票房不景气,几十年前剧场观众趋之若鹜、场场爆满的场面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出现过观众比演职人员多的尴尬局面。这不仅影响到演员的收入情况,挫伤了他们继续投身艺术精品的产生。经济上的困境,使不少剧团面临倒闭,或者有的剧团为了维持生计,对于演员“走穴”的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剧团演出质量不断下降。推动戏曲发展的载体受到打击,要想戏曲继续发展壮大,困难可想而知。

(四)雅俗文野产生冲突

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来看,古代的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表演是戏曲最早的直接源流,古人对戏剧的解释为“戏者,戏也。”前一个“戏”是指戏剧,后一个“戏”则指游戏、娱乐。大多数地区是将戏曲演出与节日娱乐统一起来,人们在观赏戏曲,往往是抱着休闲娱乐的心态去找乐子,戏曲剧目从诞生就是和娱乐功能密不可分。一直以来,戏曲都是包容俚俗、浅显易懂、讲求娱乐性,照顾大多数观众的审美需求,不放弃文化水平较低观众的欣赏要求,谁都能跟着“哼唱”,享受戏曲的魅力。但现在的剧目更多地承载了政治宣传、道德教化,现代戏曲各项评奖、专家领导的讲话和文章中,都有意无意推崇近乎雅化的作品。戏曲的娱乐属性逐渐被淡化,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那么谁有愿意去买票支持戏曲演出呢?

二 关于剧团困境的一些思考

应该怎样建立的剧团管理模式,适应艺术规律和满足社会需要,是当今戏曲界的探索和争论之重。

王蒙曾经说过:“当前剧团要确立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经营实体的地位。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这样就必然要使相当一部分团体趋于社会化,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让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去除掉一部分“糟粕”。也许民国时期的场团合一、名角组团、剧场班底等多种形式可以进行借鉴。对于今天来说,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如果能及时总结出过去剧团社会化存在的种种弊端,加以改善,那么也许可以探索出一条新的改革创新之路。

为了使戏曲艺术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应重视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目前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戏校和艺术学校来承担。因此加强戏校、艺校建设是戏曲艺术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建议各级政府要增加投入,加强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的培养,例如请一些有着丰富表演经验的老艺术家进行执教。在旧社会,戏曲演员主要靠科班培养,艺徒不收学费,甚至吃穿等生活费用都是由科班担负的,现在我们虽然不能做到像旧科班一样,但可以以低收费甚至不收费的方式,吸引生源,择优培养,提高生源的数量和质量。

加强戏曲文化的宣传教育,培养戏曲观众,各级文化、宣传、教育、新闻媒体都应该把宣传我国的民族戏曲文化作为自己的任务。戏曲文化在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国民教育中却没有应有的地位。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中没有有关戏曲的基本知识。学校没有开设戏曲课程的要求,学生没有走进剧场的机会,青年一代民族文化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在学校里,我们提倡说普通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再会说普通话,两方言都不会说又怎么会听得懂地方戏呢。

中国戏曲如果失去传统,那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如果不革新,它又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它必须走艰苦的继承、革新、创造之路。面前的困难虽然多,但是凭借戏曲形成以来八九百年的历史积累和本世纪一百年来的丰富经验,凭借着这支历经磨难团结奋进的队伍,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戏曲艺术带进新世纪,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