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城乡规划中新型村庄建筑的改造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5
/ 2

浅论城乡规划中新型村庄建筑的改造路径

许连杰

宿迁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宿迁 223700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依然占总人口的多数,“三农问题”依旧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大量农村人口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逐渐从农村走向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生活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国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尽可能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使得城市的发展福利能够辐射周边的农村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乡规划视角下,合理利用农村的有限房建土地、积极改造村庄建筑、改善农村人们的生活现状,具有非常重要的建设意义。

关键词:城乡规划;新型村庄建筑;改造路径

引言

作为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内容,村庄规划需要通过秉持以人为核心的原则,结合城乡协调、产业优化、机制创新、服务均好等方面来进一步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也正因此,如何在村庄规划过程中科学创新发展思路,从人口流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土地整理以及历史传承等多角度进行农村的创新发展规划俨然成为当前农村建设重点关注的课题,同样也是相关规划设计人员所肩负的使命。

1城乡规划与村庄建筑的相关性分析

与城乡规划息息相关的是城乡土地的使用情况,而居民住宅用地是城乡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尤其是村庄建筑的建设问题,一直是城乡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村庄建筑不仅是农村生活与农村地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还是村民实际生活状况最直接的映照。然而,就目前乡村建筑的情况而言,我国城乡规划中对农村建设的部分还远远不够,无论是房屋的空间布局与环境舒适度,还是房屋质量与房屋新旧程度,都不达标。因此,这就推动了我国政府支持并引导村庄建筑改造,推进乡村居民生活改善的一系列城乡规划工作的开展。

2城乡规划中新型村庄建筑的改造路径

2.1构建村庄共同体

2.1.1集聚提升类村庄

集聚提升类村庄,是指在产业、环境、人气、基础设施、规模较大、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村庄。当前,大多数村庄属于集聚提升类村庄,该类村庄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类型。这类村庄具有较佳的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的发展基础,在经济意义上体现为一定层次的“小市场”。在村社和基层集镇之间的过渡区域,存在三种层次的市场,分别是“小市场”“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正是得益于地理优势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小市场”优势,集聚提升类村庄将会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实现对于村庄的改造和升级。在“中心”对于“边缘”的吸引力,以及“边缘”对于“中心”的向心力的共同作用下,该类村庄还将通过吞并“搬迁撤并类村庄”而得以进一步提升。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共同体建设,关键策略在于:(1)发挥区位优势,建设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流通体系;(2)开发人才优势,通过规划吸引本土人才回流,政策引进所需人才,从而为共同体的振兴提供“精英式”的核心人物,同时注重产业类和文化类精英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2.1.2特色保护类村庄

特色保护类村庄,是指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包括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特色”是该类村庄最重要的发展基础与生命线,在村庄共同体的建设中,可以村庄共同体的一般建设路径为基础,注重村庄“硬件”的保护与发掘、“软件”的传承与延续以及“硬件”与“软件”的整合:(1)在“硬件”上,注重保护与发掘村庄的物质文化特色,诸如传统选址、建筑格局、文物古迹等;(2)在“软件”上,注重村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的传承与延续,形成村民对于村庄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3)在“硬件”与“软件”的整合上,通过挖掘区域的特色资源与特色产业,彰显村庄特色,带动村庄全面发展。相比于其他三种类型的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共同体的重建难度最小,也更加接近共同体的原初含义。

2.1.3城郊融合类村庄

城郊融合类村庄是指位于城市近郊区村庄。在发展趋势上,这类村庄可能在当前或未来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并且可能进一步向城市转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2019年4月15日)指出:“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基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利”优势,城郊融合类村庄在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最先得到发展。在发展趋势上,多数该类村庄将会在进一步的发展中转变为城市社区,但是仍将会有部分村庄保持乡村的风貌形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等,达到与城市社区的相当水平。该类村庄共同体的重构策略在于:(1)做好村庄的发展规划,尤其是要确定村庄发展的基本定位,这将决定村庄的未来发展走向;(2)注重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为产业集聚、经济融合等提供便利,同时,积极承接城市的功能外溢,带动乡村产业发展;(3)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保存村庄历史档案。随着“乡村记忆工程”“乡村博物馆”等措施的出台,有利于保护和重构趋于断裂的乡村社会记忆,留住“乡愁”,集聚村民的乡村情感。

2.2村庄整治规划

针对村庄内现有的赤膊墙、危房、违建、旱厕、肆意堆放的杂物进行合理整治。秉持整洁、卫生的目标,积极鼓励当地村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村庄整体风貌的有效整治:(1)针对村庄内存在的违规乱搭建筑物,应及时拆除;影响村容、卫生的零星布置的旱厕改为公厕。并对肆意堆放问题进行有效治理;(2)针对村民肆意堆放的杂物,当地村委会需颁布条例进行管制;晾晒衣架尽量做到统一标准,而针对房屋围栏,尽可能做到统一设置。此外,结合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拆违治乱、整体风貌管控四个方面来进行村庄整体整治,实现对乡村新风貌的构建,进一步提升乡村规划效果。   

2.3促进乡村风貌与现代化风格在村庄建筑中融合

村庄建筑的改造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不仅需要保留乡村的文化气息,还要为农村地区尽可能地注入现代化建设,而这两者在理论上又是矛盾的。所以,在开展工作时,需要找准每一个地方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习俗的平衡点,这样才能将村庄建筑的改造工作顺利开展下去。目前,对于村庄建筑的改造工作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整体性的“推倒重建”策略,这适用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使村庄建筑快速步入现代化,改造效率更快,效果更好,但需要政府部门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不能达到大规模的使用;另一方面就是对村庄建筑的“修补型”策略,由政府部门出面引导,为村庄建筑现代化改造的居民进行补贴,并使其在农村地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让更多居民自愿参与到改造村庄建筑中来。

2.4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的提高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尤其是针对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为了提高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针对人口老龄化严重、留守儿童较多、受教育程度低、地域范围广但公共设施无法满足每个村庄的需求等情况,整合建设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乡域人口规模、分布情况和服务半径配置乡域公共服务设施。

结语

本文在城市规划视角下对村庄建筑的改造路径进行了探索,旨在推动我国乡村朝着绿色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为农村居民的生活谋福利。但现实情况是复杂多变的,本文所涉及的情况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需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进行探索,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城市化与城镇化建设,尽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香和.浅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家参谋,2019(23):245.

[2]朱松,刘飞,侯世辉,袁海.吉安市乡村建筑改造中的庐陵文化表达策略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06):76-80.

[3]叶红.珠三角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