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8
/ 2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探讨

马宝山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质勘查总院 161000

摘要:我国法律规定,矿产储量的勘探、开采都是国家由进行,同时中国境内的矿产资源一律属于国家所有。如果矿产资源和储量分类工作开展不顺利,则势必会给我国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带来巨大的阻碍。在此前提下本文主要介绍了固体矿产新分类标准以及意义,还有一些在分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方法

我国分类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主要包括:地质可靠程度是针对矿产勘查阶段还是块段;推断的资源量在执行中有稀疏系统工程控制的、有外推的、有单孔单剖面控制的等等五花八门;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意义针对项目还是针对块段;经济意义是可行性研究的结果,从此意义看,我国分类体系实为二轴体系;资源量转基础储量、储量的机制不畅,矿产勘查阶段甚至为矿山建设提供地质依据的绝大部分矿产资源储量报告,提交的依然是经概略研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等等。针对上述争议和问题,国土资源部颁布了《关于全面实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勘查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68号),并组织专家起草以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2007年第1号公告《关于发布<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业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CMV13051—200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的形式,对部分问题做了解释说明和相关规定。明确地质可靠程度落实到块段,指出经济意义和可行性研究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

一、固体矿产资源与矿产储量重新分类的原因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矿业投资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前矿产资源全部由国家来投资勘探、开采也逐渐的看到民营企业的参与,甚至国外外资企业的参与。而传统的国有能源、矿产企业也在进一步开启市场化之路,在这些企业中民营企业和外资参股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前提下,传统的对于矿产资源的分类就显得太过落后,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各级储量比例要求不符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的规律,不同种类的固体矿产标准不统一,和国际标准严重脱轨,此外,传统的分类也过于强调地质的可靠程度,将勘采无情的分开,忽略了经济利益。因此就需要一部新的分类标准问世,在1997年《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出炉,紧随其后,中国在两年之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问世。

二、固体矿产资源与矿产储量分类标准的依据和特征

1、地质可靠程度

地质可靠程度分为四类: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同矿产探矿的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相互对应。新标准明确了它们四类可靠程度的标准,也明确规定了矿产探矿四个阶段的工作任务,让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2.2可行性评价

主要是针对矿产探矿的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而能否对矿物进行开采就是需要对预测、推断、控制和探明的矿产储量和情况进行分析,看看对矿物是否有必要进行开采。比如有些石油储备是在南海深海当中,而结合目前的开采技术,对这些石油还是没有办法开采获得的。

2.3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就是对矿物储量和其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看看有没有开采的价值。比如有些矿物在地下几千米的深度,但是储量并不是很大,将这些矿物开采出来获得经济收益还不够开采成本,那么显然是没有开采的价值的。

三、资源储量划分及其类别

3.1资源储量划分依据

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以将矿产资源划分为两大类别:基础储量与资源量。基础储量指的是那些已经勘探出来的储量,并且这部分储量是根据可行性评价和经济意义之后表明这部分储量是可以进行开采的。而资源量就是已经开采出来的储量,这些储量包含可开采和不可开采部分。

3.2资源储量三维编码

在固体矿产资源和储量分类中我们通常建立一个三维坐标轴,分别是地质可靠程度、经济意义和可行性评价阶。那么则查明的矿产资源就可以得到不同类别的资源和储量组合。我们假定可行性方案有也有四种,那么最终查明的矿产资源就可以得到64类资源和储量的组合。

四、固体矿产资源与矿产储量分类标准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4.1新旧分类标准的主要区别

传统的分类标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投资体制,新的标准是立足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且他们的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旧的分类标准将矿产按照储量分为五级,新的标准在上文中提到了,是根据地质可靠程度、经济意义和可行性评价阶综合来进行的,会有几十种上百种。

4.2探矿阶段与地质可靠程度的关系

前文也提到了,地质可靠程度分为四类: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同矿产探矿的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相互对应。而探矿和勘探都一脉相承,首先,地质工作者会对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预查,预查的目的就是对该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初步的预测,接着,会对各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普查,普查完成之后就进一步对该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推断,然后在对该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详查,详查就可以获得控制的矿产储量,最后,在实地进行地质勘探,确定最终探明的储量。

4.3可行性评价与地质探矿的关系

在探矿过程中,可行性评价与探矿工作相互之间紧密的联系。这是因为可行性评价与地质探矿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一个地区的地质矿产到底有没有开采的价值。首先,地质探矿的目的就是基本的探明一个地区的矿产储量,然后在完成对这些储量所处环境的了解,接着就对这些矿产储量进行可开采可行性评价,看看这些已经探明的储量里到底有多少经济价值,多少不具备开采价值,多少是在未来技术问题实现了的可以进行开采的。

4.4储量评审与矿权评估的关系

储量评审是通过组织地质、选矿、采矿、和经济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探矿所获的储址和储量进行集体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其矿产的可靠性。评审的目的一方面是判定矿产的可开采属性,但是实际中大部分储量评审的目的是确定矿产的可开采属性之后,这部分矿产权计划转让或者拍卖。因此,矿权评估相比较可行性分析更加细致,需要具体的计算矿产的价值到底有多少,计算开采的成本,确保矿产的转让价格的公平合理。

参考文献

[1]胡魁.对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分级的温故知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2):18-22.

[2]张大伟,李剑,杨桦.乌克兰国家和国际矿产储量分类体系:现状与协同发展前景[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