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民族地区教学实际大力推进民族校本课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立足民族地区教学实际大力推进民族校本课程研究

孙雪芳

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东大街小学 626000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孕育出多样的地域文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少数民族教育具有特殊性,要把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做为一项重要任务,应重视通过教育来传承多彩的民族文化。甘孜州作为建国后我国最早建立的地区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主体民族藏族占78.4%。各族群众以大范围聚居小范围杂居形式分布于全州。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对于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设民族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一)甘孜州独特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生态环境。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中国最高一级阶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我国的第二大藏区,也是康巴的核心区。甘孜州历史悠久,作为建国后我国最早建立的地区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主体民族藏族占78.4%。各族群众以大范围聚居小范围杂居形式分布于全州。甘孜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并形成独特的“康巴文化”。   (二)甘孜州民族课程的现状。目前,全州各中小学采用的是,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各个地区的,但是,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很不相同,国家课程很难顾及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国家课程是以主流文化为背景设置的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多是关于主流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关注甚少,少数民族的生活很难被介绍,不能充分估计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照搬国家统一课程不利于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是每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但由于中国民族多,人口多,地域广,国家课程的设置不可能照顾到每个民族,国家课程多以主流文化为主要课程内容,少数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很少在国家课程中被反映出来,而民族成员对自己的本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少数民族的文化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自豪感、归属感以及民族责任感。一刀切的国家课程不能保证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   (三)开发民族校本课程的价值。一是促进人才培养。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各不相同,全国各地基层学校的办学条件有着天壤之别,身处课堂第一线的师资质量参差不齐。21世纪以来,人们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而校本课程开发克服国家课程不能满足不同地区教育需求的弊端,并体现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二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校本课程是根据一定的国家教育目的,遵循课程设置的科学原则,在分析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基础上,当地的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开发而成。相比于过去由老人或者是上辈口传身授而言,校本课程更系统、完整、详细。校本课程开发以后,学习的对象就是大量学生,而不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改变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授的模式和规模,更能扩大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二、少数民族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   康巴文化丰富,包含自然资源、文化渊源、语言文字、传统科技、历代名人、民族艺术、民风民俗、生态环境。   (一)自然资源。甘孜州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约1526.29万公顷,可划分为16个土类、29个亚类。有贵金属、稀有金属、有色金属和特种非金属矿等矿产资源。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由北向南纵贯州境西、中、东部,州境内总流长1739.3公里,总流域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全州有大小湖泊2471个,地下水约为207亿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达1397.8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总量达4119.2万千瓦;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山地针叶林、阴暗针叶林、高山草甸等;有森林植物96科、270属、875种、5亚种和73变种,药用植物有2235种;有野生动物30目88科652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种,二级保护动物51种。

(二)文化渊源甘孜州是我国的第二大藏区,也是康巴的核心区。同时,又是

连接内地与西藏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处于“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前沿。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多彩、底蕴深厚的康巴文化--情歌文化、格萨尔文化、香巴拉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其他民俗文化。享有宇宙歌曲美誉的《康定情歌》蜚声海内外。这里是情歌的故乡、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故里、香格里拉核心区、嘉绒文化的中心、茶马古道的主线、红军飞夺泸定桥、三江纵流峡谷、蜀山之王贡嘎山等,舞蹈巴塘弦子、甘孜踢踏、石渠真达锅庄享誉中外。还有国内仅存的白玉戈巴父系文化,道孚扎巴走婚习俗等独特的地域文化。红军长征途经甘孜州16个县,历时一年半之久,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甘孜州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独特而底蕴深厚。这里又是附国、东女、嘉良、白狼、牦牛羌等众多部落联盟繁衍生息的地方,更是吐蕃发展经营的地方。有浓郁的吐蕃文化、氐文化(嘉绒)、党项文化(木雅)之风,还有土著文化、纳西文化、蒙古文化、中原秦晋文化的遗风。

(三)语言文字。从语言学的角度讲,有标准的康方言(德格语),还有安多语、嘉绒语、扎坝语、梁茹语、木雅语、尔龚语等多种俗语,是民族学研究的活化石。甘孜州全州各地民间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里的民歌、山歌、牧歌、酒歌浩如烟海,人人皆悉,全州各地锅庄、弦子、踢踏、热巴、藏戏等更是风格各异,各具特色,被称为“歌舞的海洋”。藏族文学源远流长,民间文学中的诗歌、神话、史诗和传说故事等,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遍布城乡。植根于康巴大地,被称为世界上最长英雄史诗的《格萨尔王传》便是康巴民族文学中最亮丽的一笔。

(四)传统科技藏医药有近两千三百年的历史,是藏族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积累、完善而形成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独特治疗方法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医药学体系。在历史上藏医药形成南北两派,甘孜州是藏医药发祥地之一,南派藏医药的故乡。

(五)生态环境。甘孜州孕育了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众多河流及大量的湖泊、湿地,长江上游主要的干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纵贯甘孜州全境,占长江流域面积的8.5%,占长江上游流域面积的15%;出境水量1088亿m3,占长江上游径流总量的14.27%。甘孜州广阔的森林、草地、湿地是长江上游水源涵养、水质保障的生态屏障,全州森林覆盖率32.1%,是四川省最主要的天然林分布区;甘孜州天然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1.7%,占川西北牧区草地总面积的58%,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46.5%。在国家构建“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甘孜州是全国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甘孜州5县位于横断山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甘孜州18个县均位于“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保护好甘孜州的生态环境,对于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与水质保障区,以及西部生物多样性资源库。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结束语

通过民族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为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思维习惯,贴近民族学生生活,激发民族学生兴趣的新型课程,对保存民族文化,为我国文化多样性提供可能。同时也为民族地区小学课程文化建设实践研究提供了教学实验经验和基础,有效带动了校本文化的形成,打造了适合本校本地区小学生教育的特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