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覃柏洲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曲江镇中小学 44560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因而,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有滋有味,即把语文课上得有“情”味、“趣”味、“新”味,真正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有“情”味,凸显生命活力

  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许多教师语文教学缺乏“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情”味,即人情味,“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植根于教材和生活中,文中有景,景中有情,情随景出,景随情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气氛去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情味,凸显生命活力。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来调动学生的情绪。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许多文章都包含着浓浓的情感,这是语文课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楚,感染力强,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 ,情绪跌宕起伏。教学本课时,怎样让学生的情绪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进入那种沉痛悲伤的氛围当中呢?我认为必须紧密联系本组课文“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这一重点,进而理解作者的失母之“恨”,思母之情。

(二)、充分利用教师的范读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绪。

以情动情,以情育人,这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就像是导火索,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语文教学,要激情绽放,“读”占鳌头,“读”领风骚。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是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铿锵悦耳、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如大珠小珠落入玉盘,荡起的是学生心底的涟漪,点燃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以身示范,重视范读。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不仅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还能直接领略到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二、有“趣”味,享受生命乐趣

(一)、让朗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幸福乐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就是说,练习上千只乐曲就会懂得音律,观看上千柄利剑就会识别剑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多了,意思也就明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强调的也就是读带来的效果。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语文老师要善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达到以读激趣,以读悟情,以读启智,以读育人的目的。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文中印第安酋长对土地的留恋和眷顾、对土地的热爱程度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心。文章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无比珍惜和热爱,处处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接着通过突出“神圣”这一题眼,引导学生“四读”课文,激发其阅读兴趣,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让思考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探究兴趣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贵有疑,疑贵在思。读而能问,问而能究。这既是学生认识的飞跃,也是学生思维的碰撞,要让问题推动学生不断向纵深发展,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创设探究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思考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想问就问,要让他们明白语文到底是什么?然后再与学生一起,闭上眼睛,慢慢思考,轻轻回答,语文是多么的宽阔而有趣味。她是李太白《将进酒》中的万古愁,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辛酸泪,施耐庵《水浒传》里的群英会,吴承恩《西游记》上的不平路;是孔老二的列国颠沛,屈大夫的汨罗遗恨;是先秦两汉的璀璨繁星,唐宋时代的恢弘篇章,明清时期的鸿篇巨著……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柔风细雨;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袤无垠;是杜少陵“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满心喜悦;是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殷切希望;是岳鹏举“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满腔悲愤……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儿时充满无穷无尽稀奇事的朋友“少年闰土”;是世界童话大王安徒生笔下冻死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世界文坛泰斗托尔斯泰眼中富有爱心的“穷人” ……

三、有“新”味,放飞生命梦想

语文教学要突出一个“新”字,即要有“新”味,也就是创新。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放飞生命梦想。

(一)、 要培养学生敢于想象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外貌或人物活动的场景、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如《穷人》一文,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究竟会怎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呢?课文没有交代,也无需交代。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他们对此却十分关心。课文后面安排的续写《穷人》,其目的就是作者留下空白希望读者去大胆畅想。

(二)、要培养学生善于想象的能力。

  善于想象,就是创新思维,就是标新立异。创新就是与众不同,人无我有是创新,人有我新也是创新;万绿丛中一点红是创新,万红丛中一点绿也是创新;超越别人是创新,超越自我也是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的意见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被动听讲、机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继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把语文课真正上得有滋有味、有情有味,并不断努力,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充满无穷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