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语文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

陈静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民族中学 236600

于漪老师在《点亮生命灯火》一书中写道:“教师的职责在于怀着对每个学生生命的敬畏与虔诚,手持火种,点燃他们精神成长的灯火……唤醒他们对真、善、美的渴望,对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这是一个几十年如一日勤勤勉勉深耕在教育战线的语文老师的教育观,用语文点亮学生生命的灯火,让语文教育浸润着生命的温度,这就需要语文课堂上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走上舞台,和老师共舞。

李希贵在《学生第一》一书中提及“我们希望在所有的教育教学包括管理活动中都能看到学生活跃的身影,我们还要推动孩子们能够慢慢地脱离家长和老师去自己做事情。”

一、文本的诵读和赏析渗透着学生自我的生命体验。

程少堂老师说过:“我一直认为, 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 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好的语文课, 应该有人的体温, 有灵魂的冒险, 有对语言独特的敏感, 它既是对文本世界的阐释和发现, 也是对自我、对存在的反复追问和深刻印证。”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唤醒学生的情感和智慧的过程,教师只是充当引路人的作用,至于路上的风景是学生需要自己去欣赏,去领会,教师千万不能越殂代疱。

首先,诵读不能被老师替代。

“香自读来,悦从书起。”课文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每句话,都注入了作者一定的深情与用意,语文教师理应引领其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让他们自己领悟作者在文章中倾注的深情厚意,品味出语文之生命灵性和生活意义。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愚公移山》让他们领略不畏山高路长,人定胜天的豪情斗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爱莲说》让他们去感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傲岸风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让他们感受伟人心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朱自清的《春》,让他们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对生活的热爱……

其次,品析要有自己的感悟。

滕守尧先生指出:审美快乐的机制是生命的发现, 即“对生命的自我发现”的快乐。对文章语言魅力,写法的技巧,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灵魂去赏析,去思考,去品味。《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围绕“太阳是中午还是早晨距离人近,”这一问题展开了辩论,虽然表面上看是孔子不能决,但这不也是孔子对生命体验的尊重吗?这一点,正是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的地方。

程少堂老师是“文人语文”的倡导者,他说:“‘文人语文’在有限的时空中提供了语文无限的可能性、开放性和丰富性,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发挥, 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激发, 语文教学最终成为引导学生达到诗意栖居目标的桥梁。”

二、对话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主体回归课堂有了基础。

1.对话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

1970年,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在其专著《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提出了对话教学的理念。他认为对话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不能缺少爱,对话要有谦虚的态度,信任是对话的先决条件。

著名学者丁东先生说:“思想的闸门打开之后,彼此相互启发,相互碰撞,许多新的观点就会跳跃出来”,这种新观点跳跃出来的前提就是对话这种方式给对话者提供了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对话者能够保持一种相对自由的心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是有温度的,是提倡体验重塑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构建高效课堂,和谐课堂有效方式,是学生获得知识和生命体验的有效途径。

英国的学者戴维·伯姆认为:“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

《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孔子与四位弟子以“言志”为中心对话,刚开始他就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子路的不谦虚,孔子“哂之”,没有批评。当曾皙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时,孔子也没有生气,而是鼓励让他继续说。本该严肃的政治话题在对话中却被孔子处理得如春风般的清爽温暖,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很好地诠释了对话式教学的温暖魅力。

2.对话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区别。

传统语文教学,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老师一言堂;对话式教学让教师话语霸权消除,提倡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

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是知识的输出者,学生是知识的储存器;对话式教学,教师是参与者、引路人,学生重在知识的生成,情感价值观的重构。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是看客;对话式教学,教师是主持人、引导者,学生是舞台的主角。

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对教师只是服从和迷信;对话式教学是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老师要学会尊重和倾听。

传统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纪律的严肃,失去了一定的生机和趣味;对话式教学的课堂讲究的是民主平等,讨论精彩、充满活力、和谐高效。

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是呆板的机器人,灵魂被牵制的木偶;对话式教学的课堂呼唤学生主体意识的回归,学生拥有课堂教学的话语权。

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自信心和想象力被虚化,怀疑的精神被扼杀;对话式教学创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和想象空间,让学生变得阳光自信。 三、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主体回归课堂最大限度地成为可能。

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以《木兰诗》的学习为例,学案设计了字词训练,(略)问题探究,问题一:简要概括课文写了哪几件事问题二:木兰替父从军,为什么战争的记述寥寥几句?问题三:“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为什么要写火伴们的反应?问题四:文章重在表现木兰是一个女英雄,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种说法对不对。这样的一份学案,学生个人很容易过的就是字词关,而几个问题,难度不一,通过组内帮扶,小组合作,或部分或全面地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个机制成熟,和谐共生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人人参与,学伴互查,互助。基础扎实的学生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答疑解惑,他们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基础薄弱的同学得到一对一的帮扶,第一时间解决了问题,避免了直面老师讲解的心理压力。小组内“人人有职务,个个尽所长,共同进步。” 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观点与看法,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学习的快乐。

当然,观念要改变,不能走偏,甚至太过,走入死胡同,不能片面追求自主探究,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从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老师在课堂中仍要履行好指导者、组织者、激励者的职责,切实有效地落实让学生主体回归课堂的理念,不断积累和完善它,为新课程改革扎扎实实地做些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光年.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回归的实践[J].黑河教育,2017(05):13-14.

[2]程少堂.“文人语文”放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1(05):7-11.

[3]杨辉国.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对话的几个误区[J].内蒙古教育,2019(36):100-101.

[4]李平.走出课堂“对话”误区,激发语文教学活力[J].教育现代化,2015(14):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