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文默写错误探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中考古诗文默写错误探微

赵晓琭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金山学校

近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古诗文默写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却不尽如人意,默写错误百出。这既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在连续多年备战中考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常常花了很大的功夫,却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分析其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背不准导致默写时错误

(一)死记硬背导致的张冠李戴

很多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不是通过理解诗文的意义来背诵,念经式的死记硬背者大有人在,所以张冠李戴、背诵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这些错误:“岱宗夫如何”接的是“决眦入归鸟”、“晨兴理荒秽”接的“夕露沾我衣”……甚至于“衡阳雁去无留意”后面填写“燕然未勒归无计”的错误都会出现,所以,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才可能避免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当然,有些古诗文上下句之间存在一定的干扰,也会导致记诵错误,如“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有些学生会填上“小园香径独徘徊”。 所以对诗文的充分理解是避免记诵出错的有效方法。

(二)随意加字减字导致的错误

因为粗心大意或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不到位,部分学生在背诵文言文时特别随意,加字减字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默写时出错。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很多人漏掉了“之”或“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有的孩子会在句后多加一个“也”;“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有的学生会加上“而”变成“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这种添字漏字的情况大多是因为个别古诗文的篇幅相对比较长,古今语言的使用又有一定的区别,尤其是在文言虚词的使用上与现代汉语差距很大,所以背诵时就会出现比较随意的添字漏字现象,从而导致默写时出错。

二、错别字导致默写出错

错别字是古诗文默写出错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会把“晦”字的偏旁写成“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的“庇”写成“户”字头。别字更是屡见不鲜,如“北风卷地白草折”将其中的“折”错用为“拆”;“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燕”错用为“雁”……仔细分析,会发现错别字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错字的出现

1、因书写不规范而导致的错误

在批改作业或试卷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的书写极不规范。横不平、竖不直,撇点、捺点不分……这些不规范的书写也是导致默写失分的原因。如“孤山寺北贾(把贝写成见)亭西”,“拥毳(写成了三个毛)衣炉火”,“淫慢则不能励精(士的下横比上横长)”,“邹忌(把上面的己写成已或巳)修八尺有余”;“刻唐贤(贝写成见)今人诗赋于其上”……所以,规范书写是必须要做到的。

2、少写笔画导致的错误

有些学生对部分字的书写记忆可能本身就不够准确,所以常出现笔画写少的现象。如“蒹(兼少了上面的横)葭苍苍”,“蒹葭萋萋(妻上面少了一横)”。如“公将鼓(右面的支左面不出头)之”,“舜发于畎(少了犬上的点)亩之中”,“攘(襄左面的撇漏掉)除奸凶”,“窥(穴写成宀)镜而自视”,“臣之妻(上面少一横)私臣”,“令初(偏旁写成礻)下”,“树林阴翳(上面的部分少了又)”,“可远观而不可亵(执掉了点)玩焉”,“花之隐逸(兔写成免)者也”,“足肤皲(左右写反)裂而不知”……所以,用心记忆、认真书写是非常必要的。

3、多写笔画导致的错误

除了书写随意减少笔画外,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写字时随意添加笔画,因画蛇添足而导致错误。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偏旁多一点)也”,“牺(西写成酉)牲玉帛”,“下视其辙,登轼(右面多了一丿)而望之”,“形貌(偏旁右面会多两点)昳丽,朝服衣冠(上面多一点)”,“能面刺(左面下面包上了一横)寡人之过者”,“不宜妄(把亡加了点)自菲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偏旁写成目)月”,“清荣峻茂(茂里面多一点)”,“祗(左面用了衣字旁或底下少了一点)辱于奴隶人之手”,“凄(三点水)神寒骨,隶(上面多一横)而从者”……书写的不认真、态度的不端正也是导致此类现象出错的原因。所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尤其重要。

4、结构书写出错而导致默写错误

我们常常在批改作业或阅卷中,会发现意想不到的因汉字结构书写错误而导致的默写错误。如“豁(左右颠倒)然开朗”,“长河落(写成左右结构)日圆”,“拔剑四顾心茫(写成左右结构)然”,“蓬(把上下结构写成半包围结构)山此去无多路”, “薄(写成左右结构)暮冥冥”……汉字结构的记忆错误除与汉字本身的特点有关外,用心识记是减少此类错误的有效途径。

5、自我造字导致错误

学生的想象有时太丰富了,造字能力也常常让人惊讶。如《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罔”字有写成“门”字框的),其错误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记忆不准确而导致的。

(二)别字的出现

1、同音导致的错误

汉语中,很多字字音相同,字义不同,字形相似或相异。这就使很多对文意理解不够清晰的同学书写时出现错误。

(1)音同形似字即音同义不同导致的错误。如:“思而不学则殆(怠)”;“小惠(慧)未遍”、“公将驰(弛)之”,“三而竭(碣)”,“望其旗靡(糜)”,“形貌昳(轶)丽”,“朝廷(庭)之臣”,“益州疲弊(蔽)”,“宫中府中,俱(具)为一体”,“陟(涉)罚臧否”,“遂许先帝以驱驰(弛)”,“庶竭驽(弩)钝”,“设酒杀鸡作(做)食”,“静影沉璧(壁)”…… 这些字因为读音相同,结构相似,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如果不思考,往往会因为粗心大意而导致错误。

(2)音同形异字导致的错误。在近期的模考中,我们发现,尽管有些字写法意义完全不同,仅仅只因为读音相同,学生都会在书写时出错。如“生,亦(义)我所欲也”;“则凡可以(已)得生者何不用也”,“贤者能勿丧耳(尔)”,“万钟则不辩(辨)礼义(易)而受之;万钟于(与)我何加焉”,“傅说(悦)举于版筑之间,胶鬲(隔)举于鱼盐之中,百里奚(溪)举于市(是)”;“虽不能察(查)”,“邹忌修八尺有(又)余“,“时时而间(见,渐)进” ,“诚宜开张圣(盛)听”,“恢弘(宏)志士之气”……要避免此种错误,弄清楚相关汉字的意义尤为重要。

2、通假字导致的默写错误。在古汉语中常有一些约定俗成的通假字,它们和所通的字一起使用,会导致学生出现将通假字写错的现象。例如:

《<论语>十则》中:不亦说(乐)乎;诲女(汝)知之乎;

《鱼我所欲也》中:故患有所不辟(避)也;所识穷乏者得(德)我与(欤);乡(向)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德)我而为之。

《曹刿论战》中:小惠未徧(遍)《邹忌讽齐王纳谏》:孰(熟)视之

《出师表》中:必能裨补阙(缺)漏

《桃花源记》中:便要(邀)还家,略无阙(缺)处

《马说》中:才美不外见(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才),其真无马邪(耶)

《岳阳楼记》中:属(嘱)予作文以记之。

《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披)绮绣,右备容臭(嗅) ……

通假字这部分要避免错误,对中学生来讲,记忆积累通假字现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经过多年的总结与探索,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古诗文默写中出错的众多原因。近年来,作为中考语文必考题型的古诗文默写,多数省市对此题型的考察形式非常清晰,即记忆性默写考察,就是根据已给上句或下句填空。考察的重点不回避那些千古传诵的佳句。所以在中考备考中,作为教师,我们要结合中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努力做到“对症下药”,使多数错误能够“药到病除。”短期看,我们是在为学生的中考助力,更长远的,我们是在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