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性研究及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浅谈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性研究及策略

王红娟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新建西街幼儿园 046200

摘要:幼儿进入幼儿园是他们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从心理学分析,主要是安全需要的缺失;从社会学分析,是由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变化造成的。针对这些不适应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帮助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新生活。

关键词:幼儿 心理 社会 适应 策略

一、幼儿入园适应性研究的目的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在与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中。最为重要的是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遵守集体生活的日常行为规范,学习与新的小朋友的人际交往,这一过程成为小班幼儿的适应过程。如果幼儿的适应过程顺利,将有助于儿童增强自信心,促进儿童情绪情感、品德意志的发展;相反,如果幼儿的适应过程不顺利,则会引起儿童的恐惧、退缩、不喜欢上幼儿园、出现攻击性行为等严重问题。因此,幼儿初次离开自己亲近的家人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其适应过程的顺利与否将为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适应方面,提出小班幼儿发展目标是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为此,我们要研究此课题来促进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使幼儿喜欢上幼儿园,促使其社会性良好的发展。

二、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分析

(一)心理学分析

1.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及恐惧心理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5种需要,其中生理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相对固定的人来照看,这是他们基本需要的表现。幼儿离开亲人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生活范围又扩大了许多,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加上一些一日生活常规对他们的活动行为进行了限制约束,让幼儿觉得不能自由的玩耍,他们会在心理上有不安全感,伴随着产生恐惧心理。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以及伴随而来的恐惧心理,是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首要原因。

2.情感依恋的迁移

幼儿入园之前已经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来到幼儿园,需要情感依恋迁移,与老师建立情感依恋关系,这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开始时非常困难。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分离后产生的紧张、不安以及恐慌等情绪体验。多数孩子在家中已习惯“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所有的亲人会围绕着孩子转,孩子在家庭中起着重要的地位,进入幼儿园后,众星捧月的感觉不复存在,也会导致其产生失落的心理。他们需要亲人般的关爱。让孩子们切身的体会到老师的爱也是无私的。

(二)社会学分析

1.生活环境的变化

对幼儿来说,家庭是他们可以依赖的、安全的、自由的第一生活环境。但入进入幼儿园后,幼儿面对新的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有着新面孔的老师、有许多和自己一样任性同伴,一切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与自己原有的生活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时,幼儿心理安全的天平被打破,使幼儿产生紧张感、焦虑、不适感。

2.人际关系的变化

家庭中,幼儿与亲人建立一对一的相对不变的亲子关系,已经与家人建立了信任,产生了情感。而进入幼儿园后,他们需要通过一段时间,才能与教师和同伴产生情感、建立信任,所以刚入园对陌生的人际关系会有不安全感。

三、提高幼儿入园适应性策略

(一)做好入园准备,消除幼儿入园恐惧。

1.组织预入园,消除陌生感和恐惧心理。

今年9月份刚入园,为了使刚入园的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环境、老师和小朋友,在幼儿园里组织开展了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入园活动。首先,我们请宝宝们参观幼儿园的活动室、休息室、厕所、大型玩具等设施,使幼儿对幼儿园有初步的印象;其次,我们老师在班级里也做了自我介绍,并组织班里家长提醒幼儿自我介绍,使幼儿互相认识,结识新朋友,使幼儿入园后不感到孤独和无助;再次,我们还组织了有趣的亲子活动,例如:猪八戒背媳妇,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手指游戏等等。孩子与父母一起熟悉幼儿园环境,参加亲子活动,在心理上会感到安全、放松。丰富有趣的亲子游戏会让幼儿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快乐,对幼儿园获得美好的第一印象,在心理上制造一种深刻的“首因效应”。实践证明,提前入园可以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2.扩大幼儿社交范围,减少幼儿对父母的完全依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经常带幼儿参加群体性活动,使幼儿“乐群、合群”。幼儿如果平时较少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较少参与外界的活动和接触外界的事物,在面对陌生人、陌生的环境时就更易产生分离焦虑。所以,幼儿在入园前,家长应有意识地扩大幼儿社交范围,可以带幼儿到亲朋好友家做客、参加社区活动、经常到集体场所玩耍、多与陌生的同龄儿童交往等,使幼儿初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

我发现部分幼儿能跟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听反馈主要原因就是家中的亲人经常带幼儿参加群体活动。比如爸妈经常带他们去人民广场,人民广场上是一个集体场所,在这里有老人、小孩、年轻人、学生等不同社会人员。幼儿可以和其他陌生的小朋友一起玩碰碰车,玩沙;也会和这里的叔叔阿姨交流糖球多少钱一支,能不能便宜点;还会帮助打扫卫生的爷爷捡垃圾。在参加群体活动中,幼儿学会了大大方方地与不同的人交往,学会了独立,少了份对爸妈的依赖。所以入园后,这部分幼儿不会完全依恋父母,而是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实践证明,在幼儿入园前,扩大幼儿社交范围,带幼儿参加群体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运用教育技巧,完善幼儿入园行为。

首先,不给孩子过多的规范要求。刚入园,由于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幼儿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如果刚入园就要求孩子听讲时要坐好、喝水要排队、吃饭不挑食、见到老师要问好等,就会让孩子马上感到不自由。这时,我们教师竭尽全力关爱每一位幼儿,尽量满足幼儿的要求。我班豆豆小朋友是一位“自由主义者”,一刻不停的这走走,那看看,开始时我并不是强制他必须坐在座位上,而是理解到孩子这一正常的行为,并跟在他屁股后面,保障幼儿的安全,并慢慢引导他,使他逐步坐下来,开始可能1分钟,然后2分钟,3分钟......再时间上要慢慢来,现在去我班看看豆豆欣慰的是他正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认真地听老师讲故事呢。

(三)做好家园配合,促进幼儿适应入园。

孩子将要入园,最放心不下的是家长,他们忧心忡忡,担心孩子不会吃饭怎么办?尿湿裤子了怎么办?……诸如之类的担心和焦虑,对新入园的孩子会产生负面影响。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全方位的了解幼儿园及孩子在园的学习和生活,家长才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和老师,从而主动做好孩子入园前的一些准备工作,这是新生适应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1.开好家长会

入园前,班里老师必须召集幼儿家长开展家长会,详细介绍了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师资水平,办园宗旨,理念,及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并帮助家长分析孩子入园不适的种种原因,让幼儿在幼儿园开心,让家长放心!

2.开好家长半日活动观摩,特别注重亲子活动

组织亲子活动是给孩子、家长和教师进一步提供互相熟悉了解的机会,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家长的参与性,增进家长之间、幼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消除幼儿初入园时的陌生及恐惧心理,让孩子喜欢幼儿园。

3.利用入园离园时间与家长沟通

通过这个时间,与家长朋友进行简短的交流,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学习情况直接反馈给家长,家长也会将孩子们在家的表现,出现的情况告诉我们。目的是通过相互交流进一步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及个性。有的幼儿不喜欢吃香蕉,有的幼儿不喜欢说话,有的幼儿非常顽皮,有的幼儿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幼儿需要多喝水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对班里孩子有了了解后,在孩子入园后,我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他们,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孩子离开了最亲的人来到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时,他们会有不安全感及恐惧心理,这时我们老师要做好入园准备,运用教育技巧,完善幼儿入园行为,做好家园配合,共同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卢乐珍著.《学前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肖湘宁,李季湄著.《入学前社会适应教育》[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3]李季湄著.《幼儿教育学基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陈会昌,梁兰芝著.《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J],2000年第1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