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防灾减灾对策探索-以温州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气候变化背景下防灾减灾对策探索-以温州为例

林建忠

温州市气象局,浙江温州 325000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气象灾害防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加快精准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加快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加快科学化的应急响应体系建设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等方面探索防灾减灾对策。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智慧气象,对策

1气象灾害防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气象监测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存在不少监测盲区

现有地面气象监测网密度5.5公里,覆盖不均匀、要素不齐全,难以捕捉到小尺度强天气,特别是灾害易发区站点密度明显不够。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密度与杭州、宁波等城市相比明显落后,杭州、宁波分别拥有雷达为19部和12部,温州仅4部,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激光雷达等新型气象探测装备偏少,对于极易发生局地强对流天气的中低层探测盲区较大。

1.2灾害天气落区和量级预报的精准化水平亟待提升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气象领域应用不广,智能预报的准确率和分辨率还难以满足防灾减灾的要求。特别是是温州地形地貌复杂,特殊地形对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和极端降水预报的认知还不够,灾害性天气落区和量级的预报误差仍较大。专家型预报员队伍尚未建立,高层次气象人才引进难,近5年全市共流失气象专业人才30多人。

1.3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致灾风险预报预警能力亟待加强

精准预警、分区分类预警能力还不足,尤其是强对流天气的早期识别能力不够强,预警时效偏短,预警发布手段还不多,传播还不够广泛,接收机制还不健全,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难题尚未完全破解决。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气象预报预警融入各行各业的防灾减灾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同时一些机构和媒体存在着违法传播过时和虚假气象信息的现象,干扰了科学防灾减灾组织工作。

1.4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响应机制亟待完善

温州三个市辖区和龙港市的气象服务职能尚未有效落实,存在着无机构或有机构无气象编制的情况,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还不健全。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还不完善,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等在气象灾害应急中的职责和义务还未有效落实。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灾害风险向山区转移,留守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人群往往首当其冲成为灾难受害者。

2防灾减灾对策

2.1加快推进精准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加强山区和海上监测密度,在气象灾害敏感区、灾害高发易发区和监测站点稀疏区加密布设和升级改造气象监测站点,建立天气现象智能识别观测网。组建3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若干部小型高密度雷达监测网,提升台风和海洋气象灾害、突发强对流天气等综合监测能力。地面自动气象站点加密至5公里网格,实现灾害高发易发区行政村全覆盖。

加大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在温州的应用,建立0-15天气象要素、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产品体系,不断提升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的提前量、时空分辨率和准确率。融合应用卫星、雷达等大数据,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强对流、台风精准预报模型,为温州复杂下垫面的精准预警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强天气风险智能识别系统,自动根据系统给出的风险指标和定量预报生成精细化预报产品和预警提示,提高温州强对流天气的精细化监测预警能力。建立气象灾害四维立体可视化模型,开展致灾过程情景模拟。建立历史极端强降水的个例库,重点开展温州特殊地形对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研究,优化降水极值的预报方法。

2.2加快建立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

提高预警精准度和覆盖面,以温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为基础,建立“互联网+”预警信息融媒体传播矩阵,实现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和全流程监控。升级温州台风网,依托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在全国率先推出“台风预警码”。可基于本人所在位置和需要了解的人员所在位置,结合台风路径、风雨影响预报设置不同颜色二维码,将气象预警信号与“台风码”相对应,色调随着台风的影响强度和所处县域不同及时变换,同时显示台风防御指引,结合“浙江安全码”,引导社会公众科学防台。并向暴雨等其他气象灾害拓展,形成气象安全“预警码”,实现气象监测预警信息从“普惠式”向“个人定制式”转变,实现“一人一码、感知风险”。

强化敏感行业气象风险管控。以住建、交通、旅游、消防、港口等行业为重点,建立风险防控气象指标,推进行业大数据和智慧气象信息化平台深度融合。探索建立“5G智慧气象+行业”服务新模式,深化气象科技在应急管理、农业农村、建筑工地和工程建设、交通、旅游、城市管理、海上安全、大型社会活动、水利工程调度、消防救援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敏感行业智能气象服务。

建立多种发布手段的预警信息“融媒体传播矩阵”,利用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拓宽气象预警发布渠道,实现预警快速发布“一键达”以及预警信息全流程监控和服务效果评估。应用区域动态人群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全网发布和分区发布平台。完善新媒体弹窗式发布气象预警信息机制,增加钉钉推送、交通枢纽显示屏、楼宇电视、人防警报、标志性建筑灯光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2.3建设科学化的应急响应体系,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推进基层防灾减灾体系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整合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与基层防汛体系融合发展,强化预警信息传播、灾情报送等职能,建立“多员”融合发展模式。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纳入基层全科网格员工作职责和培训考核内容。

推进温州气象科普品牌化发展,提升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围绕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市”建设,推进校园气象科普品牌化发展。开展校园气象科普嘉年华、气象知识竞赛、宝贝报天气、小小减灾官科普大赛、气象科普电影连连看、气象研学之旅等多种活动,让他们认识大自然、认识气象灾害的破坏力,通过“小手牵大手”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注重场馆创新,打响气象科普馆品牌化发展。通过实地参观体验气象科普知识、与工作人员近距离交流、体验VR技术模拟灾害性天气现场、观看3D气象影片、虚拟气象主持人客串一把天气预报主持,温州气象科普馆创建成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省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密切联系群众,开展主题性气象科普传递活动品牌建设。以“把握气象需求,面向重点人群,创新科普手段,提升服务质量”为定位,创建“气象科普大使”品牌活动,重点开展“气象科普大使进社区”与“气象科普大使进校园”两项品牌活动。结合温州气象“两微一博”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实践,探索新媒体时代的气象科普特色品牌建设,打造图解、卡通动画(flash产品)、抖音、微视频、游戏、VR、AR等新媒体气象科普传播新名片。通过手机网络、移动媒体、车载电视等多媒体,传递面向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的全面、多样化、针对性的气象科普信息,推出具有深度和样式新颖的图片、音视频类科普作品。加强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在气象科普宣传上的应用,加快气象科普知识在信息化社会的传递步伐,提升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秦大河主编.气候变化:区域应对与防灾减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张亚妮.气候变化背景下防灾减灾国际经验和我国积极应对策略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1):89-94

[3]杨淑萍,赵光平,马力文,等.气候变暖对宁夏气候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中国沙漠,2007,27(6):1072-1076

作者简介:林建忠(1971-)男,汉族,浙江省永嘉县人,本科学历,工程师,从事应用气象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