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4
/ 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李玉玺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小河口镇中心小学 726411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下,各个学科都在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语文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阅读和习作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通过习作能够升华学生的内在情感,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读写结合对于小学生而言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读写结合

引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贯彻读写结合教学策略,需要语文教师具备整体教学意识,不要只是单纯地进行识字、阅读、写作等割裂式的教学,要有针对性的促进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融合,实现多个模块教学之间的融合。因此,语文教师都应当加强读写结合的教学力度,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无痕对接,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法意义十分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领会。阅读与写作本身就存在着相互融通的属性,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可以完成对写作的指导,而进行写作习练的过程中又可完成对阅读的引领。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情感状态进行精细的体悟,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领会的过程。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在引领学行完成阅读任务时,可以圈定阅读的重点内容,可以通过提出相应的主题的方式促进学生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思考、想象,往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由探讨,进而激发起其探究的兴致,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把思考的内容形成文字进行语言创作,培养创新思维。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存在的问题

2.1阅读和习作两者出现了分离

阅读和习作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都是比较重要的内容,阅读主要帮助学生学习文章的内容及意义。习作是以这些意义情感为载体进行练习,两者长期结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们大部分的教学模式还是将阅读和习作分离,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给学生传授知识,不注重利用内容去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2.2教学效率较低

大多数语文课堂中,学生是被动学习知识的,这就使得传统的语文授课中,老师能讲完满满的一堂课,而学生们思考的时间却很少。都是老师讲,学生只是听一遍而已,这样很难掌握表面含义,更别提理解更深层次的意蕴。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3.1通过对课文的深入挖掘点燃学生写作热情的焦点

人只有拥有向往和憧憬,才有可能拥有高尚的心灵,也才有可能使情感变得更加丰富、饱满、健康。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这是学以致用的现实要求。而实施语文教育就需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充满学习的激情。想要达到这一学习境界,作为教师首先需要对文章的潜质加以深度挖掘,引领学生捕捉到其中思想的火花,继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对于小学生而言应该强调写自己的口、写自己的心、写自己的真,作文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口述与心想的内容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写作就会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能够做到这点的学生一定不会认为写作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极为快乐的事情。比如冯骥才的《珍珠鸟》,作家幽默风趣的笔触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进行课堂教学时,对这样的文章需要仔细体会才能把握其中的思想内涵与情感体验,尤其是要抓住课文最后一句中心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领会,由人与动物的互相信赖、和谐相处,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包容,友爱,继而联系生活实际,例举自然界、社会上其他类似课文关于“信赖创造美好境界”的故事,进行读写迁移训练。在这一过程强化读与写的同步进行,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2贴近生活,促进读写结合学习体验

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的贯彻和落实,关键就是要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和无缝衔接,引导学生及时将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想法、情感等融入写作中。在小学语文的读写结合教学中,为了实现更高的教学效率,就必须帮助学生消除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思维障碍。一般情况下,阅读都是学生写作的基础,是学生提高写作技能素质的必要条件,而小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依赖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因此,小学语文的读写结合教学,不能过度的依赖语文教材,而是要尽可能的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在小学语文的课内阅读教学,还是在课外的自主阅读教学,都要增强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参与性、开放性、自主性,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多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悟,实现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有效应用,发展个人的人文素质和情感。

3.3通过阅读促进写作素材积累

没有积累就没有输出,只有大量素材的积累才能让学生写作时言之有物。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少,生活经验也不是很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形象的感知,是非理性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从丰富学生的词语句子,培养学生语感开始,让学生从最基础的句式练习开始,从阅读中获取养分,尤其是我们的教材中很多素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十分契合学生,通过积累、练习,学生写作时才能“下笔如有神”,才能水到渠成。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课时,首先让学生在学习中突破生字教学,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大榕树被称为“鸟的天堂”;接下来让学生找出哪些语句是描写大榕树的特点的,是如何描写的。这些词语积累,都可以成为学生以后描写景物的很好的写作素材。比如描写大榕树的“大”和“茂盛”句子有:“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这时可以让学生练习自己认为高大、茂盛的树木的描写。这样的积累,很好地实践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4交流展示学生作品,真正唤醒读写结合

通过交流和欣赏唤醒学生对于读写结合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发表、班级交流、公共平台展示,让同学、家长都能看到,从而改变学生对习作的排斥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练笔之后,教师进行评议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选取优、中、差三类作文进行对比点评,对于优秀的作品,可以着重讲解优秀之处,引导学生们借鉴,较差的文章差在哪儿,如何修改,从而引导学生不要再出现此类问题。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自我检查的好习惯,进一步促进读和写地有效结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融入读写结合的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习作机会的能力,引导他们逐渐爱上习作。与此同时,教师一定要利用好文本,着重讲解文本的写作技巧、手法,对内容进行合理的应用,在促进读与写的过程中,融入一些仿写、续写、改写的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

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是相互促进,是互为补充的。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理念,重视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写作中激发学生阅读需求,打造读写结合的良性互动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洪福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导入实践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8):89.

[2]马伟.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73.

[3]齐文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法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