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探索数学 集体教学适宜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4
/ 1

基于儿童立场探索数学 集体教学适宜性

沈燕飞

江苏省 宜兴市新庄小学 214200

摘要:以“教学应当具有适宜性”的理念为指导,以多重教学技术为支撑,教师应该站在孩子的位置,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孩子心理特征出发,注重集体教学,使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趣,与生活更紧密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儿童立场;数学集体教学;教学适宜性;

引言:

集体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同时对许多学生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在特定时间内从事相同或相似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使用一对多来限制学生在特定时间内进行大致统一的活动。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儿童在初期发展阶段,集体教育会使其拥有环境安全感,降低他们对接下来所学知识的紧张感。而教师有能力让集体活动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紧密地与生活相关。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基于儿童立场,关注集体,给予学生充分的安全感从而使他们提高学习专注力,在本质上使教学成为充满乐趣的活动,真正体现教育理念,“玩中学,教无痕”的境界。

一、突破传统,创新教学

整合儿童立场并从中获得启发以完成教学设计并促进其发展的课程和教学活动通常要经过漫长的搜索过程。首先,回顾一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老师,必须敢于逃避传统,挑战传统,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中,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其客观的科学性质,但教师不妨根据教学过程中儿童的心理,适当添加新内容,为其生理和心理发展开辟一条更合适的方式。

二、巧用素材,创造情境

小学低段的学生对世界还充满着好奇,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常常认为无生命的物体会说,会动,会想。对于这个年龄组的儿童的特点,以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不进位)》为例,在设计一堂优质的集体课堂教学时,可以创设学生欣赏姑婆山风景情境,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把“一辆游览车一次能坐12人,有4辆”这个信息定格。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并解答数学问题。让学生先口算,再引出是否有其他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初步基础。结果可知,适当的情景开发和前期引入的教学,进一步点燃了儿童对科学探究和的激情。

三、逻辑串联,批判性思考

其次,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孩子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孩子们很小,数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对较弱,但教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使孩子们可以从这些机会中获得更多的经验,而积累的过程将为他们奠定基础。以便将来参加数学探究活动。像上文所述的竖式计算,在介绍竖式计算的方法时,可以让学生们先提出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计算方式,老师可以进行计算方式指导,一步一步帮助学生探索到正确的竖式计算方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们的思维将更加敏捷和更加谨慎。

四、集体交流,重视学习质量

支持多模式共享学习。在以上两项数学活动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支持儿童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分享学习经验。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当前的思维方式,将内在思维转化为外在思维,使其易于与同伴理解和分享,从而达到集体教学的目的。

方法一:教师采用爱心的方式帮助孩子用完整的表达方式来填补零碎的语言。并鼓励孩子的语言和动作表达同步。

方法二:引导儿童以符号的形式表达和记录他们的思想。为了实现共享与相互学习之间的碰撞而获得经验。体现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

教师应更多地专注于学习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发展高质量的学习对儿童的后期发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鼓励孩子尝试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仔细观察,孩子们认真学习质量的习惯会一直保持成功。

五、结束语

老师的教学方式不能打无把握之仗,他们必须具有团队合作的智慧,并且需要学生的带来新的问题并不断改善。(前一句读不通)经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在教育过程中激发灵感,提高教学能力,优化集体教学活动,甚至开展随后的教学活动。另外,作为教师的新时代,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头脑清醒和积极思考,有意识地打破传统。有一个新的起点,从孩子的角度尝试适当的教育,以前瞻性的眼光和批判性的思维期待传统和传统的方式,并使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尽可能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去更加突出孩子们自己的特色。当每个老师总是试图做出一点改变时,我们的教育将越来越趋近于完美。

参考文献

[1]洪亚臻. 基于儿童立场探索集体教学适宜性[J]. 福建教育, 2018(12):14-15.

[2]司徒敏. 基于儿童立场的科学教学探索[J].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