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如何在中职学校落地生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4
/ 2

文学教育如何在中职学校落地生根

俄雷批尔

四川省彝文学校 四川西昌 615000

【摘 要】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理解能力、获取各种知识的根本。中职学校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富有,内心世界更加充实。从目前的语文学科教育现状来看,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没有得到更好的对接。学生的语文基础差,科任教师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文学教育。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向来就非常密切,相互依存的,文学教育中兼含着普世价值和个性张扬,因此,文学之美是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的原因。若能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将语文课上成凸现语言、文学的“大语文”课,让学生换个角度去学习语文,语文课堂教育才能有延伸和补充,就能从语文课程的“平原”看到文学的“高原”,又从文学的“高原”突显语言运用的“高峰”。 【关键词】文学教育 中职学校 落地生根

  文学的教育作用是通过文学作品中生动的艺术形象引起读者阅读和欣赏的兴趣,使其由欣赏而激发读者的情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使性格情操得到陶冶,思想感情得到净化。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歌能够起感发振奋人心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观风俗之盛衰,也能能够起凝聚人心、针砭时弊的作用。从这一角度讲,文学是一种精神武器,读者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区别社会生活中的真伪、善恶、美丑。文学教育需要在校园应该有其宽广的园地,应该在校园落地生根。笔者认为,学校文学教育,作为语文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编写一套校本辅导教材,让文学教育在中职学校找到属于大语文的“平原”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来。这是人人皆知的大道理,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不乏生活经历与积累,可做起文章来一筹莫展,这在少数民族学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说明把生活转化为语言艺术不是件容易的事。文学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现实生活与文学间存在屏障,需要引导和沟通,这沟通就需要一个具体引导和训练的过程,使生活和文学得以融会贯通。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属于“大语文”的范畴,“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我国语文教学界泰斗刘国正老先生认为: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矛盾,“文”和“道”可以兼顾。“片面强调工具性和片面强调人文性都不可取,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专业辅导教材在课外活动的功能就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   文学大家也是从小作文起步的,不管是名家的创作,还是学生的作文,虽然层次不同,但在写作规律上总有一致之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作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也较强,所以说,作文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   文学教育是一项以开发学生智力为核心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拿出一套完整系统的辅导教材来引导实践,从生源组成的需要和学校的实践出发,广泛征求语文科任教师的意见,吸取教师辅导批改习作的经验,编写一套适合生源质量的专用辅导教材,供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课外辅导工具选修,让文学教育在校园找到属于大语文的普及性“平原”,完成文学教育的基础工程——提高写作水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二、重视文学社的建设,让文学教育在中职学校找到属于写作的“高原”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且以培养写作能力为最终目的。读书毕竟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要花大量的时间消耗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但是,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是要靠长期学习、刻苦执着的历练。   学校文学社的活动是贴近学生实际,又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的课外活动。在我国古代教育著作中有“时教必有正业,退学必有居学”的论述,意思就是说,既要安排好正课学习,又要组织好课余活动。看来这是非常卓越的见解,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课堂教学是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只有课外的延伸训练才可以更好地锻炼才干,发挥特长。   要重视学校文学社的建设,让那些轻轻松松走过语文大“平原”的学生脱颖而出,进入文学社这座学生写作的“高原”,有的放矢地学习写作常识。虽然写作不是万能的,但不会写作也是万万不能的,在文学社可以多了解一些文学创作或鉴赏的基本知识,掌握文学创作或鉴赏的一般规律,懂得文学创作或鉴赏的基本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减少盲目性。 文学作品的高峰就是不仅观点正确、中心突出、结构合理、语言流畅,而且还得有亮点——没有太阳得有月亮,没有月亮得有星星,没有星星得有萤火虫.....文学社有辅导老师的妙笔之作,有身边同学的佳作,有语文老师推荐的经典作品。这些都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直接开启学生写作思路。

三、读写双轨运行的课外活动,让文学教育在校园找到属于文学的“高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总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多读多练,是达到成功彼岸的唯一渠道。教育家潘菽指出:“据有关心理学的调查表明,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及内容与课内理解课文有密切关系,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但直接而且明显。”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产生浓厚的学科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同时,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一步补充营养,成绩有明显突破。

我读过一些从学校文学社脱颖而出的文学青年的习作,虽然有了各自的风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这么三个问题:一是生活底子单薄,积累不多;二是读书太少,文化知识面窄;三是艺术修养肤浅,语言比较单调。许多文学青年的文学创作往往就是起点即是顶点,一生就一篇像样的文章。这是因为没有扎实的生活积累,写一个作品还可以,要写下去,就有点难以为继了。语文教育工作者总结出了一条文学创作的成功经验:“多看、多读、多写”,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只写,不看也不读,会造成才源枯竭;只看、只读,不写,会出现眼高手低。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都是得益于课外阅读。”任何学科都离不开积累课外知识。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健全他们的心灵和人格,认同和维护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正、诚信等等,学会知识的迁移和拓展,课外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

课内学习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学什么由不得学生,思路及过程被老师控制,答案总以教参为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一般很少有真正的独立和自主。课外阅读就不同,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读什么,怎样读,接受哪一种观点,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生从课内学习步入课外阅读,关在房间摆弄玩具的小孩跨出房门走进了大自然一样,豁然开朗。   “语文课堂”不是万能的,“语文课”能解决的问题亦是“有限”的,文学常识只能讲较为一般的情况。文学教育的基础是主要解决读、写的关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读能写才是文学教育的“高峰”。  _________ 参考文献 ⑴《论语·阳货篇》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3-01合肥《论语·阳货》 ⑵高时良编撰《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北京 ⑶《教育心理学》,作者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2,《教育心理学》一书中 通联:四川省西昌市北街老统部巷28号 615000 QQ号:95710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