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来的美术———小学“低碳式”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5
/ 2

“玩”出来的美术———小学“低碳式”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谢芳园

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 . 邮编 315806

当我们还在追崇华丽的“优质型”公开课,被精美的设计,昂贵的准备累得目不暇接时···

当雾霾不停地吞噬着我们的城市,让蔚蓝的天空,健康的生存都觉得难能可贵时······

当每个人都在为家园营造“低碳生活”的理念,“低碳”之风被再次刮起时,我们的美术课堂是否也应该寻找一种“低碳式”的教学方法呢?

低碳,英文名lowcarl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间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用三个字概括出它的基本特征,即:节、减、低。节:节约,减:减少,低:降低。

玩,弄也。寓教于乐,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玩”是他们任何时候都能全身投入的课题。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中,也常常创设“玩”的情景,扮演“玩”中的角色,看似贴近学生,但经常虚有其表,为玩而玩,一玩而散。如何真正实现“以玩代教,玩中学”的目标呢?

根据低碳的三个特点:节、减、低,结合“玩”的理念,创造出“低碳式”玩法的教学策略。当然,这里不仅指字面的狭义,而是引申低碳教学中,用最少的成本,最节约的时间,达到最有效的教学目的,以低碳促高效的绿色环保的教学手法。

自选图形 7

低碳

“低碳式”玩法

+

运用“低碳式”玩法,选择“低碳化”媒材,通过“一物多玩”、“以玩破点”、“旧物玩新”的方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

  1. 重拾“低碳化”媒材

美术课的实践性质,决定了每一节课都会遇到材料的准备问题,而美术教材

的多样性则决定美术课材料准备的复杂性。例如,手工课需要准备剪刀、胶水、彩纸等,绘画课则需要彩笔、油画棒、颜料等,有时材料一多,学生就更加不知所措。因此,与其挖掘新媒材,不如重拾简单、有效,随手可得的“低碳化”媒材。

所谓“低碳化”媒材,很多人会想到低碳、环保的废旧物品,如报纸,可乐瓶、旧衣服等。其实,一本书、一支笔、一盒颜料,都有可能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并深受学生的喜爱。我们所说的“低碳化”媒材,也正是利用美术课中熟悉的材料工具,进行“低碳化”角色的提升,将“低碳”的概念用到极致。

  1. 新身份巧转换

一支笔,能写字,也能画画,它是美术课中的常用工具,也是课间学生乐此不疲的自制玩具。男孩用它制造手枪,女孩沉迷于它的色彩游戏。这些学生常用的工具材料,如果我们赋予它新的身份和功能,它就不仅仅是一支笔,也是一种新的材料,一个新的教具。在工具——材料——玩具等多重身份中巧妙的转换,这些随手可得的美术工具材料,被挖掘了新的“低碳化”的使命。

  1. 新领域巧利用

美术教材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美术学科的内容分为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结合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低碳化”媒材是可以横跨多个学习领域,在各种类型的课堂中,重复出现使用。例如,纸材是低碳材料中的典型代表,它既是剪纸课的主角,又可以是欣赏课中的道具。“低碳化”的材料,让课堂找回了初心。

二、再现“高效性”玩法

“玩”,较多的就是做个游戏,比一比;设个情景,猜一猜;以玩代教,在

玩中学。今天,“高效性”玩法还是以不变的目的,用低碳化媒材,打破最初的思维限制,寻找简单、有趣、轻松、有效的玩法,玩出“高效”的美术课堂!

(一)“一物多玩”,自主学

在孩子们的眼里,任何一个工具材料都可以成为玩具,而老师只需抓住他们善于发明新玩具,创造新玩法的特点,在不受物体本身设计思维的限制下,引导学生一物多玩,自主学习。以“水彩笔”为例,解析同一工具的多种玩法。

玩法1:排一排,识颜色

在《色彩大家庭》的欣赏环节中,教师指着图片问道:a.你看到了哪些颜色?你能在水彩笔中找出来,并按彩虹的顺序排队吗?b.你知道太阳光的颜色吗?生挑出了太阳的暖色,并在老师帮助下按深浅排列。c.那么草的颜色呢······学生根据图片找到了颜色,并认识相关的色彩知识。

玩法2:搭一搭,知构成

在《圆筒造型》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造型规律,我让学生用彩笔玩一玩“搭积木”的游戏,并要求:搭得美,有规律。由于彩笔数量多,外形类似细圆筒,经过有规律的组合,就构成了变化丰富的立体作品。明白了相同圆筒有规律下的造型后,老师再引导出用不同粗细,不同长短的圆筒制作立体构成,学生就游刃有余了。

玩法3:拼一拼,促联想

在《字母设计》一课,为了降低一年级学生对字母设计和联想的难度,笔者首先将拼音字母中直的笔画进行联想“像什么?”,学生很快就联想到了铅笔,尺子这些笔直造型的物品。然后,就开始了一场笔与字母的象形竞赛。

5f2a082e8fc02_html_e97d92784daccc6.jpg5f2a082e8fc02_html_cf2c208ddfaba118.jpg5f2a082e8fc02_html_b1ecc213be1b6f05.jpg

ü

(图1)

- i- w-

(二)“以玩破点”,探究学

点,意指教学重点、难点。每当我们为此点而煞费苦心时,不妨试着玩一玩,在不停地变化玩法中,促成学生不停地探究问题,开动脑筋。用有趣的方式不知不觉地突破重难点,在有限的时间体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1.“百变精灵在说话”——《东西南北》片段

师:我是“百变精灵”东西南北,我会72变!猜:我像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玩法 a、张大嘴巴(模拟猛兽的叫声“啊—呜—”)

b、缩小嘴巴(模仿小鸡啄米“叽叽—叽叽”)

c、上下浮动(提示:不一定是动物,也可以是其它)

d、倒立着走路(展现胖乎乎、扭动身体的样子)

e、你有其它玩法吗?上来玩一玩!(请学生上台玩一玩)

总结:只要换个角度想一想,就有更多的创意玩法!

5f2a082e8fc02_html_11ff7bfaa51f4377.jpg5f2a082e8fc02_html_5a7e7ecbe12ce910.jpg5f2a082e8fc02_html_ffe9719e80666329.jpg5f2a082e8fc02_html_3a35c71fe00c1b7.jpg5f2a082e8fc02_html_13013ee3c6c83d9e.jpg5f2a082e8fc02_html_aebbdf6706200e16.jpg

(图2)

以“玩”带动造型设计,在玩中突破教学难点。造型前:形象假设玩,造型后:具体呈现玩。不同角度,不同玩法。推着学生,自主的探究大嘴造型的创意。既节省了时间,又简化了过程。

(三)“旧物玩新”,创新学

1.旧材料新玩法

没有水的记号笔,用完的颜料罐,你是否已经丢之弃之?在美术课上,这些“旧”物可是最佳的创作材料。将它们组合拼搭,再喷漆上色,来自外太空的机器人就这样“玩”出来了。整个过程好比模型制作,但材料更加低碳,创作更加灵活,学生的奇思妙想更加开阔了。正因为操作简单,便于学生短时间出效果,所以,它在区现场制作比赛中赢得了“低碳冠军”!

此外,我们还经常以寻找“旧物”为题,在校园内收集被丢弃的“垃圾”,进行一轮新的创新“玩法”。如图,食堂吃下的肉串竹签经过沸水消毒,在有色卡纸上拼摆图形,好吃又好玩呢!

5f2a082e8fc02_html_b651b7d87d44af33.jpg5f2a082e8fc02_html_711d28c8b6e1cd34.jpg

(图3)区现场制作比赛作品

(图4)肉串拼贴画

2.旧题材新面貌

每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时,学生总表现出对民间文化的距离感。如何能在贴近学生年龄的同时,又不忘继承民间美术的传统特色呢?“银艺杯”中《纸杯老鼠嫁女》和《折纸虎头鞋》就巧妙展现了旧题材向新材料转化的成果。如图,纸杯老鼠的制作将平面的民间美术立体化,而且先单个制作,后集体合作的方式,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可行性,缩短了创作时间,又将民间美术表现得更赋童趣。

在“低碳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时,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也应该回归质朴,关注生活中那些平平常常、司空见惯的物品,以“玩”的心态,让他们成为美术课上的“新亮点”,让“低碳化”的常态课也能高潮迭起,具有大气风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