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期和静止期中耳炎鼓膜成形术后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1
/ 2

活动期和静止期中耳炎鼓膜成形术后疗效分析

聂佳欢,朱华兵,郗永峰,邓滕波,周凯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 湖南 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活动期和静止期中耳炎鼓膜成形术后疗效。方法: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共113例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鼓膜成形术,将53例炎症活动期纳入A组,另外60例静止期纳入B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术前,两组气骨导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气骨导差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筋膜存活率以及鼓膜原位在穿孔发生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期和静止期中耳炎鼓膜成形术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炎症活动期对手术的疗效影响较小,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活动期;静止期;中耳炎鼓膜成形术;疗效

慢性中耳炎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其中鼓膜穿孔的发生率较高,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疼痛,还可能使患者听力减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1]。鼓膜成形术最早提出于1878年,当时采用全厚游离皮片进行修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1955年开始使用薄皮片对鼓膜进行修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逐渐推广开来[2]。本次研究分析了活动期与静止期中耳炎鼓膜成形术的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共113例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鼓膜成形术,将53例炎症活动期纳入A组,另外60例静止期纳入B组。A组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15-39岁,平均年龄(28.45±5.06)岁;B组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15-40岁,平均年龄(27.96±5.28)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糖尿病、外耳道真菌病、中耳手术史、鼓膜穿孔面积>75%、不同意参与研究等患者。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鼓膜成形术,由统一临床医师进行手术。术前帮助患者理发并洗头,之后通过0.75%酒精棉球对患者耳道进行清洗、消毒,同时对耳垂部位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再通过1.0%利多卡因对鼓膜表层进行麻醉,并在耳垂后端作1.0cm切口,取下小块脂肪,置于生理盐水中备用,缝合伤口。引导患者取侧卧位,耳部朝上,通过耳内窥镜观察患者鼓室内病变、穿孔鼓膜等情况,利用钩针、麦粒钳等器械将耳穿孔区域的鳞状上皮去除,形成新鲜渗血创面,修复穿孔。若患者为边缘性穿孔,则应用取下脂肪的1/3修补鼓膜外侧,其余部分置于鼓室内,维持活塞状;对于鼓膜穿孔面积较大的患者,应先在鼓室下放置明胶海绵,将浸泡过地塞米松的明胶海绵修补于脂肪块外侧。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术前、术后气骨导差;②对比两组筋膜存活率以及鼓膜原位再穿孔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则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气骨导差对比

术前,两组气骨导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气骨导差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气骨导差对比(5f32058506ef2_html_57636863a95004d3.gif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

t

P

A组

53

25.82±4.54

13.56±4.45

14.040

0.000

B组

60

26.11±5.08

14.95±5.72

11.300

0.000

t

/

0.320

1.450

/

/

P

/

0.375

0.075

/

/

2.2筋膜存活率以及鼓膜原位再穿孔发生率对比

两组筋膜存活率以及鼓膜原位在穿孔发生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2所示:

表2 两组筋膜存活率以及鼓膜原位再穿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筋膜存活率

鼓膜原位再穿孔发生率

A组

53

46(86.79)

6(11.32)

B组

60

54(90.00)

6(10.00)

X2

/

0.284

0.052

P

/

0.594

0.820

  1. 讨论

中耳炎是耳部的常见疾病,复发率较高,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出现听力受损等情况。目前临床中对于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形成统一观念,常规治疗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大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长期以来,临床医师普遍认为“干耳”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而“湿耳”很少有医师尝试。但临床中普遍存在“干耳”难度较高的患者,这可能是由于鼓膜小穿孔导致鼓室积液引流不畅,或抗生素滴耳导致菌群失调。临床中所指的“湿耳”包括鼓室粘液性渗出、脓性分泌物等炎症活动期反应,本次研究中所研究的仅为鼓室粘液性渗出。当患者出现脓性分泌物时,表示鼓室存在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此时应当先用抗生素治疗7-14d,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判断是否进行鼓膜成形术。

本次研究显示,术前,两组气骨导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气骨导差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筋膜存活率以及鼓膜原位在穿孔发生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显示,炎症活动期和静止期的筋膜存活率分别为82%和83%,并无显著差异[3]。还有研究人员对关于“干耳”、“湿耳”条件对鼓膜成形术疗效影响进行研究,发现患者术前鼓室活动性炎症对鼓膜成形术成功率无影响[4]。上述临床研究均未能明确描述鼓室分泌物的性状以及详细表述对于“湿耳”的理解。有研究明确描述鼓室黏液性渗出物作为“湿耳”的纳入标准,“干耳”组筋膜存活率为88%,“湿耳”组则为74%,2组无明显差异[5]。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鼓膜成形术主要是通过移植其他组织对鼓膜穿孔进行修复,不仅能够避免中耳发生反复感染,还能够改善患者听力。耳窥镜能够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术野,帮助临床医师了解患者病情,具有创伤小、成本低的优势,在清除病灶的同时,能对耳部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6]。术中选择患者耳垂后端脂肪材料进行修补,不仅能对耳部内皮、上皮细胞等进行支持,还能够促进鼓膜愈合,具有相容性好、稳定性强、取材方便等特点。

综上所述,活动期和静止期中耳炎鼓膜成形术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炎症活动期对手术的疗效影响较小,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冯宁宇,张莹,申学良, 等.活动期和静止期中耳炎鼓膜成形术后疗效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32(7):544-546.

[2]冯宁宇,张莹,申学良, 等.活动期和静止期中耳炎鼓膜成形术疗效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8,40(1):85-87.

[3]李慧林,张志飞,王武庆.不同状态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施行鼓膜成形术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19):1473-1477,1481.

[4]董钏,李树华,罗刚, 等.不同鼓膜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的临床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6,22(5):393-396.

[5]汪祖益,刘及江.耳内镜与耳显微镜下鼓膜成形术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听力改善率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18(5):534-537.

[6]汪祖益,张瑜.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一期鼓室成形术后鼓膜愈合率及听力恢复情况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16):1764-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