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3
/ 2

少数民族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究

覃献飞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东龙镇初级中学,广西 贵港 537128

摘要:少数民族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因学生所处语言文化环境的特殊性,语文阅读教学中除应注重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其文化素养外,更应因材施教尊重农村民族文化多元性,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让中华民族文化的未来更绚丽多彩。

关键词:壮族;初中语文;阅读;农村

一、研究意义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由于语言文化、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汉语为载体的语文教学亦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前者为经济相对落后、语文教学资源紧缺、学生知识面窄、方言文化浓厚等;后者为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方言的语音及语法等与汉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如:壮族学生普遍分不清汉语中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平舌音和翘舌音;桂柳官话方言的学生常分不清前后鼻音等。语文阅读包含“阅”与“读”两方面,是培养学生文字理解、运用、语感、语音及自学能力的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提高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须根据各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教学对象所处的环境、方言特点所形成的汉语使用障碍,对症下药。《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强调,教学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笔者在壮族农村地区长期从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及其方法的试验,本文希冀通过分析农村壮族学生语文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学界诸贤进行讨论,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壮族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问题分析

(一)阅读量少,知识面窄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至少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地处山区,消息相对闭塞,学生见识面不广,从而对文章中的某些社会现象难以完全理解。二是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祖辈以农耕为家庭经济支撑,父母教育水平较低,由于知识、经济能力有限,大多只能外出务工,忽略了孩子的学业和管教,许多学生是留守农村的孩子,加上农村较散慢的生活方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薄弱。三是缺少家庭管教的孩子在校外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涣散甚至是懒惰的性格,即使学校内学习氛围十分浓厚,但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懒于阅读。

(二)文化积累欠缺

所谓文化积累是指学生的汉语词汇、文化常识及文化修养程度。学校所在地是壮族聚居地,还有操客家话、粤语的汉族,各民族以村落形式杂居,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内涵。学生大多数从小同时接触壮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但非书香门第出身的学生在农村接触到更多的是农业劳作与文化程度较低的村民,对于阅读文章中所描述的某些都市活动或远离学生生活地区的一些文化现象难以感同身受,无法想象出作者所描述的是怎样的具体现象。因此在阅读中常出现读不懂、不理解甚至曲解文章的现象,使学生面对考试中的主观题时很难组织恰当的答案。

(三)汉语语感能力不强

学生从小使用壮语,与汉语的接触相对有限,汉语书籍缺乏。小学阶段由于农村环境的客观因素,学生除课本外几乎没有阅读过其它文章。同时,农村缺乏课外文字形式的语文资源,如:文字标语、板报、广告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汉语语感的培养,使学生在汉语语感上存在缺陷,对汉语句型、章法不熟悉。据笔者在教学中观察,初一年级的问题最为明显,若不能够及时的引导学生过渡,会直接对其在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造成困难。

(四)语言表达能力弱

壮语是农村学生的日常用语,壮语的发音习惯与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没有送气音、翘舌音、儿话音等,使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较难发出某些音。这些问题使学生往往不善于、不敢于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除在校园外,几乎不使用汉语。另外,以教师为核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很难有机会用口语充分表达自身的想法,缺乏口语表达的训练。

三、提高壮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因材施教尊重农村民族文化多元性

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重要因素,语文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若忽略民族文化的个性发展,或将使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消亡,尤其是语言。龙锦付在论农村语文教学创新中提出让壮族学生把汉语(普通话)作为日常用语的观点。笔者认为这不利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据笔者测试发现培养壮族学生的发音和表达能力,可以采取三方面的措施:一是教师根据学生发音特点逐一纠正;二是给学生在课内外充分训练口语的空间,如:课堂即兴演讲、讲故事等;三是课堂朗读,让学生在集体阅读中加强语感。这样系统的长期训练,学生的发音自然而然的得到改善,既能说好本民族语言,又能熟练运用汉语。

(二)拓展学生知识面

拓展农村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徐贵洲认为应利用农村资源结合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培养理解和语言积累的同时充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活动熟悉阅读材料内的相关事物,当学生知道阅读材料内的事物与身边事物息息相关,便会对文章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一是引导学生观看与阅读材料相关的电视节目,使其涉及的事物在学生的印象中更加形象化;二是教师通过网络收集相关材料,如:图片、影像、录音等,让学生更广泛了解阅读材料以外的其它相关信息;三是鼓励学生多阅读除语文外的科普性书籍,如:自然类、昆虫类、历史类等。

(三)以文化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从校级、班级层面定期举行与语文相关的文化活动,改变为考试而学语文,为分数而阅读的传统教学思想,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学潜能。如:诗词大赛、读报大赛、书法比赛、阅读比赛、朗诵比赛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主动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有目的的去阅读,并在比赛中感受因阅读而取得成绩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品性及文化修养亦得到极大的熏陶,感受到同窗情的温暖,在阅读中会更懂得如何去品味文章的“美”。

壮族农村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的特殊性和原生态性,规定了其语文教学必须依托民族文化和农村资源因素,教与学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切合实际的方案,做到即创新又不缺乏传统,让民族文化与语文的教与学更加融合。

参考文献

[1]龙锦付.浅谈农村初中语文创新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

[2]徐贵洲.运用农村资源改进语文阅读[J].学周刊,2011(12).

[3]董荣丽.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9(3).

作者简介:覃献飞(1980.9-),女,壮族,广西贵港人,中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