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路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3
/ 2

问题导向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路径分析

陈文娟

广西省南宁市马山县马山中学 530699

摘要:“问题导向”是引导学生进行生物教学活动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如何更有效地开展高中生物教学活动?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教学问题式教学,形成的“探问-释问-留问”的“问题导向”学习模式中,提出了相应的做法,以实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

关键词:高中生物 问题导向 运用思路

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问题导向”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一种必要手段。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导向”,就像教师手中的一把钥匙,能巧妙地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益。

  1. 问题导向,创设情景

所谓创设情景,就是教师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为课堂创造一个具体的学习情景,目的是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在大部分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对如何创造情景几乎是一窍不通,不能够很好的引入自己的教学内容,从而无法保证学生们的注意力达到集中,不能够抓住课堂的学习重点。但是,如果教师能够使用问题导向法,为学生们创造情景。让这些情景吸引学生,从而让他们最大限度的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让教学任务能够圆满的完成。所以,教师要以问题为线索,创造符合学生们的学习情景,从而让他们最快投入到学习当中。例如,在讲解伴性遗传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本上出现的小故事进行情景的建立,把关于色盲的故事讲解给同学们。当他们被故事所吸引的时候,就会开始分析这种症状产生的原因,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1. 针对学生情况,展开问题串

所谓的问题串,就是在教学范围内,根据主题、围绕目标或者中心,有逻辑的进行一组问题的设计,一般情况下都是三个问题。因为考虑到每位学生的阅历不同,在智商、情商以及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就要制定符合学生们的问题串,才能让教学达到高效。问题要精确到每位学生,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这样才能达到高效的目的。

  1. 问题应符合实际生活

高中生物课程,其知识点大多与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实际相关联。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教学问题,应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从而点燃学生群体的求知热情,发散学生思维,实现课堂教学的翻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传授给学生们的知识和技能,一点一滴,无一不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渗透生活元素,以此扩展课堂、丰富课堂,拉近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良好状态。比如说,在教学“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点时,为了强化教学印象,让学生们加深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理解,笔者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农作物生长现象问学生:“同学们,我们日常所吃的大米、蔬菜等农作物,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来产生营养物质。同学们知道,农民伯伯在种植农作物之前需要深耕土地,对于贫瘠的土地则需要轮作。种植农作物时,除了施肥、浇水外,还需要将农作物排列整齐。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密度不一,但大多数农作物均不能种植得过于密集,这是为什么?”以生活中常见的农作物种植,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自主思考、总结出了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

  1. 把问题以冲突形成展现

要知道,认知冲突教和学时机。学生们可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个人经验然后与教师的问题形成冲突,从而引起注意。这种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让学生们积极的以前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寻找一个更好的方式适应学习生活。然后消除冲突,为认知结果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必修3的试题中涉及这样一个问题,说高烧不退的病人不能加盖棉被来增加排汗量。这和学生平常“捂被子可以退烧,如果盖的少的话反而会更烧”是相矛盾的。这时就可以提出问题:体温升高时,主要的散热途径是什么?哪里是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人体体温维持在多少度?发烧究竟是捂被子退烧呢,还是不该捂被子?平常捂被子烧就可以退,如果盖的少的话反而会更烧,这样的理解方式必须建立在病人有正常的体温调节功能基础之上,我们都知道,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基本上在37℃左右,能够恢复正常体温。对于那些高烧不退的病人,他们的体温一直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温度值,这就可以说明生理恒温器可以保持在38.5℃到41℃之间。其实盖上被子并不能加快排汗,反而影响体内热量的散失,不利于高温的减缓。所以应适当减少衣物,而不是加盖棉被。通过这样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形成“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了教学情境中。

  1. 问题紧扣主题

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意义十分重大。生物学科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因而实验教学既是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求知、设疑问难的重要载体。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因实验教学或实验现象而设置教学问题十分便捷,有的问题可从实验现象中直接提出,有的问题则可从实验的结果来设置,有的问题还在实验的侧面给予印证。但紧扣实验现象提出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群体的求知欲、探索欲,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的教学作用。事实上,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群体热情洋溢、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理。相对于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而言,实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开始的“问题探讨”中的演示实验导入课堂。渗透装置可以用学生熟悉的鸡蛋的卵黄膜或者鱼缥膜来替代玻璃纸作为半透膜,之后介绍漏斗摆放、漏斗内外溶液,开始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教师提出问题:1.过一段时间后液面会有什么现象?实验现象可以帮助学生回答。教师继续提出问题:2.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进行“问题导向”的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只要能长期坚持,就能实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

参考文献:

  1. 沈学贵.“问题导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研究》2020年06期

  2. 李孙武.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问题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中旬),2013,(5).

  3. 高天.谈问题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素质教育》2019年10月总第3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