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都》校本课程开发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5
/ 2

《地理新都》校本课程开发与思考

唐丹丹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毗河初级中学校, 610512

摘要: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探索、开发符合本校发展的校本课程显得既紧急又必要。《地理新都》这一校本课程就是利用我校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的一次尝试。

关键词:新都;校本课程;学生兴趣;课程评价

一、 课程开发背景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2011版课标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扩展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2]。由于过去课程开发主体主要集中在国家和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相对滞后。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国家教育改革,我校利用本地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地理新都》这一校本课程。期望能通过《地理新都》校本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地理中认识家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感恩家乡的爱乡情,并在浓浓爱家恋乡的情感中,增进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学习地理知识,培养用地理知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地理新都》校本课程根据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体现其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地理新都》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改变以前对新都感性化、片面化、局部化的认识;让学生能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对新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理性的了解,包括新都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和人文资源等。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家乡的过程中,学会用地理知识分析、观察、认识事物,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课堂讲解和课下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去认识、了解新都,老师的讲解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学生用这些理论知识去实地考察,提高学生将课本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调查研究问题的习惯也慢慢得以养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校本课程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所在的新都区为主要课程资源,贴近学生实际,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三、课程类型和学分

选修课程,1学分

四、课程实施

适合年级:初一学生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班级规模:30--40人/班

课时安排:共7个专题,每个专题2课时,共14课时,每课时40分钟,每周1课时。

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选课方式:根据学校选课规定,将其纳入学校选课系统

五、课程内容

课程目录

教学内容

知识要求

地 理 新 都

第一讲

美丽新都,我的家

学生搜集自己家乡资料并介绍,老师从地理学科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了解新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工业、农业、旅游资源等主要概况;并初步掌握分析一地区区位的能力

第二讲

新都绿肺——泥巴沱森林公园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介绍泥巴沱森林公园;课下:学习小组参观“泥巴沱森林公园”。

了解泥巴沱森林公园的概况,走进公园感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的环境,知晓公园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第三讲

西蜀第一湖——升庵桂湖

从人文地理的角度介绍、分析“升庵桂湖”;课下:学习小组参观“升庵桂湖”。

了解杨升庵生平,参观升庵桂湖,感受明清时期的名人园林,感受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彼此交融,衬托出的人文历史积淀。

第四讲

指尖上的艺术——棕编

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角度分析棕榈树的生长习性,介绍棕编这种民间手工艺品。课下:学习小组参观“巧帆棕编专业合作社”。

了解棕编的历史和现状,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学会一些简单的棕编技巧

第五讲

督桥河的“红色家族”——罗氏家族

学生搜集罗氏家族的资料,并以扮演解说员的形式向其他同学们讲述督桥河的罗氏家族

了解罗氏家族的相关人物和事迹,缅怀先辈,触摸历史,感受那段激荡人心的革命历程。

第六讲

四通八达的交通

学生从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等方面搜集新都的交通情况,分小组交流搜集的成果

了解新都已有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基础上学会分析我国的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第七讲

前进中的新都

老师从城市发展规划的角度讲述新都的发展历程、城市规划等

了解新都发展的大致状况,并从城市规划角度分析新旧城区的规划、布局

六、课程考评方案

本课程坚持学生自评、学习小组竞赛、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完整度、课上参与度、以及小组实践活动。(其中,重点考虑学生实践活动,包括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调查报告等)

1.自评

本人在《地理新都》校本课程的学习中总体表现________;表现得最好的是________;表现得最差的是________;以后将通过________以便表现得更好。(20分)

2.小组竞赛

________小组在《地理新都》校本课程课堂上表现小组得分。(小组得分=学习委员记录分数×30%。采用100制,一小组参赛其余小组打分,取平均分,学习委员做好记录;小组成员得分取小组得分的平均数即可。)(30分)

3.教师评价

  1. 学习过程评价: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出勤率、课堂展示技巧(课堂展示语言准确度、语言表达流畅度、板书工整度、ppt制作情况)、小组协作能力等对学生作出评价。(20分)

  2. 终结性评价:任课教师主要是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调查报告进行评价。(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a.实践调查报考是否真实;b.实践调查报告是否符合规范.c.是否用地理学科术语对调查对象进行解读。)(30分)

七、校本课程总结与反思

1.此次校本课程撰写遵循的原则:

(1)就近选择课程资源原则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伸,不应该和国家、地方课程有太多重叠的地方[3]。此次《地理新都》校本课程就是选择了新都区比较出名的升庵桂湖、泥巴沱森林公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通;以及非物质文化和红色文化棕编和罗氏家族。既体现了新都的特色,又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和爱乡之情。

(2)兴趣优先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本课程的选择应该充分利用自主选择课程资源的机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4]。此次《地理新都》校本课程的选择就是从新都区初一学生熟知而非真知的事物入手,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升庵桂湖、泥巴沱森林公园、美与艺术相结合的棕编、以及督桥河上的红色家族文化激起学生的兴趣。

(3)突出实践活动原则

初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要想理解复杂的地理知识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2.校本课程可能产生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实施给学生于更多的选择自由,老师的讲解也由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主导的教学方式转变成课上学习、课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更多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而不是繁杂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又更多的自我发挥的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教师积极的参与创造过程。教师不再是以前被动接受来自上一级的课程,教师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课程制定、研究。教师通过参与、制定校本课程也提高了其教学技能、促进其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06-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 钟启泉、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 刘旭东.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