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提升中学生上肢力量的训练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5
/ 2

体育教学中提升中学生上肢力量的训练思考

韩建设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山东 滨州 256600

摘要:力量素质是人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从事各类活动的基础保障,也是健康素质的最基础要求,尤其是近年来的健身行业的兴盛,也说明了人对身体素质的关注是越来越重视的,因此,在中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力量素质锻炼,尤其是上肢力量的锻炼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力量素质基础,还可以成为学生缓解压力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体育;中学生;上肢力量;体育训练

前言:

上肢力量主要是指胳膊力量、腰腹力量,上肢力量的优异锻炼不仅可以助力中学生的身体成长,让中学生中体育素养好的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式、练习途径,体育素养较差的学生在正向的锻炼引导中避免身体伤害,减少学习误区,甚至可以在灵活的课堂设置中隐性培养学生的实践习惯,让中学生在积极心理的暗示作用下逐渐形成良性的自主学习循环、实践循环。

一、现阶段中学生上肢力量素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对上肢力量训练的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进入中学阶段的系统化学习后,所学科目逐渐增多,课业负担逐日累积,再加上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更加难以对于学习产生主动兴趣,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消化知识时懵懵懂懂,无意增加更多的探索可能性,其中,对于体育课程相对而言较为喜欢,但是并不能正确的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时,也容易轻视全面性的实践锻炼,很多时候都是在简易的常识讲解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学生将体育课程简单的等同于玩的课程,不能够玩的灵活,玩的有益,长此以往,不仅中学阶段的体育课程的内容教学枯燥、单调,意义不大,长期的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滋养、身体素质的培养也是欠缺的,不利于今后整体体育水平的提升,尤其是上肢力量的实践锻炼的不足,使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参与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日减少,形成不了良性的锻炼意识,并且,在其他学科的室内学习中易于出现弯腰、驼背等不良情况。

(二)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不足

中学生虽然好动、贪玩,但是对于系统化的体育课程相对来说兴趣较低,每个班级除了少部分的体育性男生会喜欢体育课程,其余的学生最多将体育课程视作中间放松的过渡科目,而不会自发深入关于体育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对特定化的体育项目兴致缺缺,深究原因会发现一是由于现代生活质量的大幅提升,几乎每一位学生在自身的日常生活中都很少有机会付出体力劳作,所以较为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再加上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过多疼爱,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在独立、耐力等方面的优秀品质,学生就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单一、传统,较少专门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有关体育常识、体育赛事、体育故事等的穿插讲解,难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安排体育锻炼活动时学生就难以体会其中乐趣,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失去正确意识导向,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态度、实践态度与其他学科别无二致。

(三)学校教学场地及体育设施的不足

基于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中学院校都更为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体现,关注学生在主要考试科目的学习及实践情况,对于体育课程、艺术类课程都相对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在校园建设及体育设施采买等方面较为不上心,忽视了体育设施设置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局限的设施购买就限制了体育教师的体育课程灵活教学,体育教师在安排学生的上肢力量训练的锻炼活动时,能够利用到的体育器材少之又少,基本直接规划为简单的俯卧撑、引体向上,相对较少出现哑铃、杠铃、臂力棒、握力器等可以训练学生上肢力量的体育器材,同时,我国现在的大部分中学学校也没有像大部分的大学学校一样设计专门的体育场馆,便于学生进行自主的课后体育训练、实践锻炼,对于体育课程的硬件教学支持是局限且片面的,更不用谈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中关于体育课程教学能够使用到的一些软设施。

二、加强中学生上肢力量素质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方式的科学创新

进入中学阶段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已经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并且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也有了较为明确的选择方向,进行体育课程的相关教学活动时,体育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固定的体育小组,以不同的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当节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践内容,以比赛或者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进而讲解当节体育课所需学习的知识点,在讲授知识的中间阶段也可以结合当下的体育赛事或者体育故事进行搭配讲授,让学生在相对轻松又好奇的心理暗示下融入体育课程,消化相关常识,继而在实践的比赛或者游戏中,将所学快速的转化为所用,并借助实践锻炼的真实性,助力体育教师对于学生个性表现进行相关的数据收集、整理,这样一来,体育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上肢力量锻炼的训练活动时,可以更具针对性的设计锻炼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在适宜自身的项目活动中展开上肢力量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

(二)合理、有度的规划练习频率

在中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科学创新,还需要学生形成自主的体育锻炼意识,并在意识基础上合理的安排关于上肢锻炼的锻炼活动及锻炼频率,毕竟体育课程一般都是一周一节,基于体育课程中间的时间跨度较长,以及体育锻炼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科学坚持的事情,锻炼的效果不会一蹴而就,就需要中学学生关于体育锻炼的安排有具体目标、有具体方案、有具体频率,在长期的、惯性的锻炼活动中形成规律性的上肢力量训练,同时在训练中提升自身的体育素养,提高自身的体育水平,并在体育活动的合理实践中,逐渐磨练出自身的耐力、意志,不会急于求成,也不会敷衍了事,除了优秀品质在体育活动中的不断深化,最后还可以将这些科学形成的精神品质作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

  1. 因地制宜的解决体育器材问题

体育器材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时的积极性,因此,顺应教育改革的素质教育新要求,中学学校应该对于学生的体育课程教学引起重视,为体育器材的购买、补充提供资金支撑,让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进行体育器材的采买,如上肢锻炼所需的:哑铃、杠铃、臂力棒等,为学生的上肢力量锻炼提供可靠依托,其中,如果存在相对资金不充足的学校,则可以由体育教师组织、规划相关的校外体育课,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空间,拓展学生的体育视野,结合不设限的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对应保障实质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上肢力量训练创造多样教学条件,同时借助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的全面培育及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最优化的提升学生的体育实践锻炼成效,尤其是关于上肢力量的训练,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灵活、生动的规划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力量素质的提升引起重视,还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器材进行采买、引入,以此提升学生的主动锻炼意识,继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力量素质。

参考文献:

[1]张颂林.组合训练法对发展大学生上肢力量素质的价值探讨[J].传播力研究,2020,4(05):174+177.

[2]罗文全.“以站姿为主类”的高职院校职业实用体育教学内容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8):112+114.

[3]周龙峰,尹军,陈琛.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练习方法和教学[J].体育教学,2019,39(0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