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互补视角下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规划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7
/ 2

生态互补视角下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规划设计研究

刘笑芳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摘要 : 大型水利工程对各类重大项目的顺利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计民生的重大举措,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试图从生态互补的视角下对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的设计必要性和手法进行探讨,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之发挥出最佳效应 。

关键词 : 水利工程 生态互补措施 鱼类增殖放流站

  1. 前言

水利枢纽是为满足各项水利工程兴利除害的目标,在河流或渠道的适宜地段修建的不同类型水工建筑物的综合体。水利枢纽对各类水利工程的顺利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民生产和生活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速度和发展水平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虽然为社会提供服务 ,但其作用于大自然的影响 ,尤其是大型水利工程对局部气候 、水质 、生物和物种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充分考虑进去,在造成生态影响的区域就近采取生态弥补措施 ,与大型水利工程形成生态互补效应,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之发挥出最优的使用功能 。

  1.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不同的水利工程项目,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和程度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水生生境、水生生物、珍稀鱼类、四大家鱼、定居性鱼类"三场"以及鱼类种群和数量等方面的影响(如表2-01所示) 。

表2-01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象

影响内容

备注

水生生境

枢纽上游江段

形成水库,底质生境改变显著;库区水体表层水温上升;水体有机物和营养盐类溶解量增加,生产力提高

枢纽下游江段

可能促使流水生境向缓流水生境转变;下游水温变化,对下游鱼类栖息、繁殖条件造成影响

水生生物

藻类

库区河段的富营养化、泥沙沉积及水位变化会一定程度促进或抑制浮游植物地生长

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在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上趋于复杂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

底栖动物

有利于底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软体动物、寡毛类等种类将呈增加趋势

珍稀动物

中华鲟

可能对中华鲟的的回游产卵造成阻隔

鲥鱼

阻断鲥鱼的产卵洄游路线,破坏了产卵场

胭脂鱼

阻碍胭脂鱼洄游

四大家鱼

青鱼

水体流速大于青鱼感应流速,生境破碎

草鱼

水体流速大于草鱼感应流速,生境破碎

鲢鱼

水体流速大于鲢鱼感应流速,生境破碎

鳙鱼

水体流速大于鳙鱼感应流速,生境破碎

定居性鱼类"三场"

索饵场的变迁;水流的变缓;城市生活污水的滞留

鱼类种群数量

鱼类种群

水文环境改变鱼类栖息环境,引起鱼类种群变化

鱼类数量

总渔产量提高;鱼类组成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1. 大型水利工程工程的生态互补措施

大部分水利工程在闸门没有全部开启时,鱼类上溯洄游有困难。禁渔、修建鱼道和实施鱼类人工增殖放养是消除大坝对鱼类资源不利影响的主要措施,其中增殖放养是实现生态互补的重要举措。

增殖放养应以修复多样性水生生物资源、消解富营养化、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为目的,放流应以“四大家鱼”和珍稀特有种类为主,滤食性的鲢、鳙鱼等品种根据需要可作为重点考虑对象。由通过监测,科学制定增殖放流实施方案,每年制定增殖放流方案,达到科学放流。

  1.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生态互补附属工程——增殖放流站规划设计

      1. 鱼种选择生态化

    根据现状调查及各种鱼类受工程影响的程度,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影响范围涉及的鱼类主要有草鱼、青鱼、鲢、鳙、鳊、赤眼鳟、中华倒刺鲃、长薄鳅、胭脂鱼等种类,这些种类拟作为近期放流对象。根据资源现状和人工繁殖技术进展情况,强化鯮、鳤、湘华鲮、白甲鱼、斑鳜、暗鳜等易危鱼类和保护动物的人工驯养、繁殖、增殖放流等技术研究,并将其作为中长期增加的放流种类。

    增殖放流站在鱼种的选择上,主要以遭受水库大坝阻隔而洄游受阻的珍稀特有鱼类为主,增殖放流的对象主要为湘华鲮、胭脂鱼、中华倒刺鲃、长薄鳅,同时开展中长期放流鱼类的人工驯养繁殖研究。

      1. 项目选址生态化

    经规划选址,为了更有利于鱼类生存和繁殖,将增殖放流站选址于水利工程建设区域内,大坝上游地段,占地120亩,建设珍稀特有洄游性鱼和土著鱼类增殖放流站。

      1. 图片 1

        图4-01 总平面布置图

        艺流程生态化

    增殖放流站技术工艺流程是放流站的中心,也是促成整个增殖放流站神态系统的重要环节,决定放流站的工作内容和要求、配套设施、建设规模。因而,整个放流站的规划设计应在遵循工艺流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布置,以使其使用方便,营造整个鱼类增值放流站的完整生态环境(增殖放流站技术流程如图4-02)。

      1. 竖向设计生态化

    场地地形现状是四周高,中间低;外围的市政道路明显高于场地内部高程。因此,场地内部需要一定量的填方,以解决场地排水问题(增殖放流站总平面如图4-02)。

    为避免大挖大填,竖向设计时基本顺应场地的现状地形走势,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势。至高点为综合楼和蓄水池,最低点为生态净化池和二期用地西南角。将场地内两个小山丘的挖方填制周边填方区,而外运的土方主要用于填至二期用地和一期东南角的亲鱼池低洼地段。

    按照施工时序,将场地的竖向设计相对分区设计,使一期用地和二期用地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排水分区,使分期用地相互之间既联系又避免相互影响。

      1. 场地环境设计生态化

    4.5.1 鱼池覆盖密度及尺寸设计

    整个园区的放流池覆盖密度达48%,接近于湿地的生态环境。鱼池的尺寸规格设计为2亩与5亩左右,以适应放流鱼种的生存习性。

    4.5.2 道路及路网设计

    场地的道路网形成方格网状,密布于每一个放流池的四周,可达性高。道路路福宽度设计为主路9米、次路7米、支路4米,便于货车进出各个鱼池区域。

    4.5.3 景观环境设计

    为确保使用的舒适度和良好的景观效果,场地内大片鱼种培育池区域处理成平缓地形;而亲鱼池区域结合步行景观打造成有高差的地形,以促成宜人、宜鱼的绿色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R].2009

    [2] 周志中,尹剑平. 湘江干流航电枢纽群生态联合运行调度研究[J].长沙,湖南交通科技,2013(01):90